当然,美军所运用的武备及与之匹配的战术,还是可圈可点的。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换成数量相仿、并装备得当武备的中国军队,能不能做到美军“用力一推”的作战效果呢?
将该问题分解一下:
中国军队是否拥有良好的战场感知能力?
所拥有的精确打击武器的数量及质量,能不能将伊军重要战术节点完全摧毁?
各兵种之间的“协同”,是否能做到可用、堪用?
是否拥有足够的保障能力将攻击不打折扣地持续下去?.....
以上这些,或许只有极少能说得清楚,自然也不包括本人。但通过公开的信息却至少可以得知,该战中美军所拥有的武备,今日的中国军队也基本同样拥有,其质量虽较之美军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可至少谁也不能否认,如中国军队来打这场仗,武备体系也是完整的,天上的、空中的、地上的、手里的,一样都不缺。
也可这样理解:美军能干的事,中国军队也能干,但因为双方武备的侧重点不同,中国军队在干的时候,或许会用另一种形式。比如,美军主要用海基的战斧、空基的各种精确武器拉开伊战的序幕,也许中国军队会主要采用精度稍逊,却更为便宜的路基“远程制导火箭”摧毁既定目标,空基武器所占的比重可能相对较小(凭借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能力,只要有一定的战前准备期,“各种数量”是一定管够的,关于这点不应存有争议)。换言之,美国军队能迅速清除的重要目标,中国军队没有理由不能进行相应的摧毁。
关于战争中另一个极为的重要因素——“人的问题”,确实不好说,如战斗意志、战术素养、协调、组织、谋划、部署、指挥等等方面。本人只能这么说:假设上战场的中国军队具有60年前朝战那批凶悍军人的“能力”,解决萨达姆政权,肯定用不了“美军三周多时间”,有个十天八天的,事儿也就办成了,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再合适不过......
至于现在这批军人能把事儿办成什么样,还是以后用事实来说话吧,毕竟装备是死的,人是活的......而更重要的是,人是战争中最不可控的因素,没有之一!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国武备的整体“质量”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可文中的意思,似乎是双方“硬度”又好像差别不大,甚至是处在同一档次,这个道理明显说不通呀?
关于这个疑问,本人的看法:如果不考虑“长度”因素,确实大致如此。
其实该问题倒也不难理解,“武备”就是用来“楱人”,而“楱人”的效果就是“毁杀”(摧毁及杀伤)。所以只要能保证“毁杀”的效果,进而达到“揍人”的目的,那么就“硬度”而言,便不差。
比如:甲准备将乙打昏,他所采用的武器是棍子,三棍子下去,乙应声倒地。换成丙上场,目的也是将乙击昏,可丙家中没有称手的棍子,但却盛产板砖,于是乎,几板砖飞过,乙顺利倒地......怎么也不能说,就因为甲用“高级的棍子”把事办了,而丙办事用的是“寻常的板砖”,去鄙视丙的本事吧,一理之!
如果用严谨点的言语来描述,应该这样说:在保证“毁杀”效果的前提下,而“各种效费比”又可做到大体相仿,中美两军的攻击强度及效用(硬度)远没有许多人臆想中那么大的差距。(忽略“长度”因素)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个问题:
就国家层面而言,为了捍卫或猎取利益所运用的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即: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及军事手段。而运用军事手段在处理“问题”时,如抛开“各种国际因素”、辅助手段(政、经手段)及目标地域的“各种风土人情”等不谈,军事攻击力量至少可分解为三个主要的方面,即:“人的因素”、武备因素、保障因素。而“武备因素”可分解为“各种门类”,然后在“各种门类”之下的若干“武备”中,再继续细分为“数量”与“质量”......
以上颇为缠绕的文字,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就实现“捍卫或猎取利益”这一总体目标而言,“某种武备”或者“某门类武备”“质量”的地位,远没有人们通常认知中的那般超凡脱俗!
当然,任谁都知道,“武备的质量”在一国军事体系中所拥有重要的地位,本人也更非刻意贬低什么,只是非常反对将其无限拔高,不然就无法解释,拥有顶尖“质量”武备的美军,为什么会止步于三八线?为什么又会从中南半岛黯然离场?为什么还要与其“钦定”的恐怖份子媾和,以期残身而退?
总而言之一句话:“质量”非常重要,但万不可将其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