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封建社会形态发展的最高峰,唐诗也是诗的形态发展的最高峰。才人辈出,风骚各异。其中,有一位不算太著名的,叫章碣,唐末诗人。章碣的成就是创作了“变体诗”。不同于朗朗上口的律诗,一变通常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有人说这是雕虫小技,有人说这是江郎才尽的表现。效仿者甚众,但鲜有成功者。
也有人认为变体诗为以后的宋词的繁荣提供了灵感,这就是文学研究者的事情了。
文章今天要谈的是章碣的一首《焚书坑》。
诗曰: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是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就是说焚书的坑灰还没有冷却,陈胜吴广起义就爆发了。最后灭了秦朝的项羽、刘邦恰恰是不读书的人。
焚书坑儒,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央集权下的思想统一运动,带有浓厚的封建愚民目的。可是,天下人的思想终究是归天下人。
这首诗三言两语就把一个治世真理讲透了:民心所向的不是思想,而是切身利益;民不聊生时,没有思想可以统一得住人民。
家国天下事,都不是我可以说清楚的事。我想说的只是这首诗的奇妙:
本来前三句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到了最后,一句近乎打油诗口感的乱入,使得全诗的韵律感像倒了的天平。可是,就是这一句乱入,成就了章碣这首千古名诗。而“刘项原来不读书”,也独立地成了后人争相流传的名句——它与众不同,独领风骚。
我说这首诗事千古名诗一点也不为过吧。至少诗词的集大成人物毛主席会同意,他老人家还专门手书过这首诗赠人。我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图片:

这么成功的一首诗,其实只因为最后一句。而最后一句却是难以复刻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