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创建新部落?
天涯部落 > 艺海藏珠 [我要发帖]
字体:
边距:
背景:
还原:
今天是我父亲85岁生日,我趁着周末回到了父亲的身边,静静地聆听他讲述了他脑海里抹不掉的辛酸往事…… (一) 幼年的父亲过得很凄凉 父亲1930年出生在文昌会文镇官新灶管这个小山村,我爷爷是黄埔二期,曾经在国民政府任职,1943年病逝于广东湛江霞山,当时我父亲还没满13岁,父亲至今对我爷爷没什么印象。 我奶奶一直就居住在农村家里干农活,爷爷病逝后,奶奶带着我父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租耕别人的田地养家糊口。(由此可见当时的国民党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腐败)1939年夏天,曰本鬼子的铁蹄踏上了海南岛,(当地的老年人称为“日本仔上坡”)1943年我的村庄被日本人占据,我家的房屋被日本人烧毁。 我父亲就读的福昌小学也被日本军队侵占并在那里修建了炮楼,才念到小学四年级的父亲被迫转学到了山区地带南阳地区山里的学校续读,1945年小学毕业,此时的海南岛仍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了爷爷的依靠,父亲其实已无意继续求学,只是随意应考,没想到由于成绩突出竟然被文昌中学录取。 就这样,奶奶只能含辛茹苦继续供我父亲念中学,一个人日夜操劳,风里来雨里去,每隔两个星期就步行五十多里山路,挑着大米与和地瓜杂粮送到文昌县城圣殿(文中旧址)供父亲的学习生活。 三年后,我父亲终于念完了文昌中学的初中。 (二) 年轻时的父亲很敬业 1948年秋,父亲初中毕业后就不再想再念高中了,回到了我家的乡公所学校即福昌小学执起了教鞭,用瘦小的身躯帮我奶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解放前的乡公所学校老师是不发现金工资的,每个月拿到的薪酬是两斗大米)次年便与我母亲完婚。母亲是我奶奶在父亲5岁那年给他做主给订的娃娃亲(海南本地人称为“送槟榔”),至今与母亲共同生活了66年,生有我们姐弟5人,一直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由此可见,婚姻是否美满与谈没谈过恋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当上教师的父亲很喜欢他的职业,他能写一手很好的毛笔字、钢笔字,除了上语文,算术课倍受学生喜爱外,他对音乐,体育样样都是好手。 他经常给学生排练节目,他还会弹三弦琴,记得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事之一就是父亲放假回来,我能依偎在他身旁,听他边弹边唱“洪湖水,浪打浪”。我们四兄弟如今都很喜欢听歌、唱歌,也许是遗传了我父亲的音乐基因。他也与很多文昌人一样喜欢打排球,年轻时打过4号位主攻,中年后改打二传,二传的技术很娴熟,不仅能传出四号位的强攻,三号位的快球,还能能背传给2号位的进攻。我小时候很崇拜我的父亲。 (三) 中老年时的父亲勤俭持家 父母生我们姐弟5人,1954年组织上作为调干生保送他到广东文昌师范学校读中师,在我出生的1957年中师毕业被分配到了远离家乡的澄迈县金江一小任教,次年就提拔为学校教导主任。 那时的海南行政区交通非常落后,从澄迈回到文昌老家很不容易,从金江坐班车到海口得逗留住一晚上,第二天再排队买票坐车到文昌会文镇,然后步行10多里路才能到家,加上经济困难,所以,我小时候能见到父亲的日子也就是在两个假期,因此,离开文昌老家的20多年中,留给他的尽是对一家老小的眷恋与牵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省吃俭用,多攒点钱来养家。 由于受文革的影响,父亲的月工资66元(行政22级)一拿就是20年,可以想象在那缺食少穿的六、七十年代,把我们姐弟5人养大,供我们5人念完小学、中学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刚打倒四人帮恢复高考制度的那几年,我们兄弟四人一下子全考上了大学,仅靠我父亲每月60多元的工资供我们读书,真是太难了!有一位在澄迈县与我父亲同事的彭老师曾告诉我:你父亲每次一领到工资就直奔邮政所,给你们四兄弟和家里每人寄10元,他自己的生活费控制在每月10元以内,在吃饭时我们常随口问:“梁教导今天吃的什么啊?”他总是笑笑回答:“萝卜干煮肉啊!”久了,我发现,你父亲顿顿“萝卜干煮肉”中,萝卜干是吃了,但肉总是原来的那一块,好久都没动没变化……。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父亲的这些情景,我都会潸然泪下!如今我们的生活好了,可父亲的省俭持家的习惯却没法改变,有时也令我们很无奈。 如今我们都有了各自的家,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工作都很忙,难以时常伴在他身边,心中时常充满了愧疚!但愿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能享乐晚年,也祝愿我的父亲健康长寿! 作者简介 梁栋,男,大学文化,教授。1957年出生于文昌市会文镇灶管村。 先后在会文官新小学、琼文中学、广东文昌师范、海南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等学校就读。曾任文昌中学团委书记,海南电视大学学生处长,现任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校党委委员。社会兼职海南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海南省社科联委员,海南省职业教育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举报 2017-06-19 22:24:09 评论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