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将是三年来疫情防控最难的一个冬天
牧之野
冬季疫情如约而至。今天一天有三则关于疫情的新闻。一个是晚上七点开的部署优化防控工作会议,定了这个冬天的调。
当前,冠病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中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必须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要适应病毒快速传播特点,切实落实“四早”要求,以快制快,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要集中力量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攻坚,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要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准确分析疫情风险,进一步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人员流动、医疗服务、疫苗接种、服务保障企业和校园等疫情防控、滞留人员疏解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
要大力推进疫苗、药物研发,提高疫苗、药物有效性和针对性。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必要的防疫举措不能放松,既要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又要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纠正“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做法。
要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看病就医等基本民生服务,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
一个是河南一个学校风控,三万学生缺防疫物资。
与此同时,多地同时陷入大规模传染中。还有一个是北京西城可以预约吸入式疫苗。这几个消息,各有各的含义,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首先,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没有变,并将持续这个冬天,没有人知道明年开春什么情况,但现在,这个冬天,只能这样。
其次,这一波疫情持续之长、烈度之广、传播之快,个人认为,将会直接改变我们的很多防疫方式。流调越来越难,人员越来越紧缺,速度要求越来越快。
精准防控做得比较好的北京,这段时间看老胡的文章就知道,精准也不可能那么精准了,隔离的人会越来越多。
如果北京都很难说完全避免一刀切和“层层加码”,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难度。而且,各省之间因为流调的工作量骤增,可能难以避免出现外溢。
最为关键的,不光是疫情,流感也会严重,它会成倍增加困难度。有些地方,或许不得不更加静默,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钱有人。或许大家从现在完全失真的数据就知道:这将是三年来疫情防控最难的一个冬天。
武汉疫情的时候,基本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斗,最难的是下决心,现在不仅仅是考验决心,而是全方位的考验。
经济的,社会的,人民生命财产的。
不光是我们,美国、韩国、日本,全世界都面临着冬季疫情的反弹,都艰难,只是难的方向不同罢了。
据英国天空新闻台报道,在新冠病毒大流行背景下,英国非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增长了50多万,其中包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口,达到近900万人。
报道消息称:“不工作或找不到工作的人数自大流行以来升至近900万。天空新闻台分析的数据显示,原因是疾病,其中包括精神疾病导致的长期失去劳动能力。”
数据表明,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因病长期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数增长了53.75万。其中超过45.4万例与精神疾病——抑郁、紧张和焦虑症有关。此外,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就业人数同期增加了81.6多万。天空新闻台认为,居民经济活动水平下降对企业构成威胁,限制经济增长潜力。
叠加即将延展的美元加息周期,和可能出现的新变异毒株,对整个人类可能都是一个沉重打击。
如果问什么时候可能会有转机,说一个风向标,就是媒体开始大量报道新冠病毒“不可怕”“自限性”时,就是最大的变化。
而到时,我看也未必就是好事。
这几天,好几个看病的医院都出现了问题,连带挂号和问诊都牵连,难以想象到那时是什么境况。看清形势,自己做好准备,自救。少去人多的地方,少聚餐,孩子能上一天学是一天。
不要慌,目前病毒最大威胁是重复感染和后遗症,我们暂时还无需面对这个问题。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