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原来单位的财务妹妹常常晚上来电话和我抱怨单位越来越不景气,说不到一年时间亏了七八千万,言语中对我当初选择拿钱走人的决定羡慕不已。
她一直想不明白,我为什么能在条件优厚,人脉不错,领导又一再挽留的情况下竟然毅然决然的选择拿钱走人。关于这件事她当初也曾劝我不要走,说我的年薪会很高,领导又应了好职位,走了会后悔等等。
我当时并不避讳,我说我不看好企业的未来。
我这个人对数字没有什么感觉,我一直觉得财务人员应该都有一个起码是比我聪明的脑袋,但她好像最近才发现,企业并没有照着领导画的大饼和她期待的那样发展,真不知道她这么些年的财务是怎么当的,我真是服了。到年底,我想七八千万的亏损应该是打不住的,说到这我都替她们发愁。
不说那些或许大家觉得陌生的业务,只说人员成本这块明摆着单位就负担不起。没有新的盈利模式,靠政策吃饭,原来一个办公室,现在又成立了董办,副总弄了一大堆,助理弄了好几个,一样的活只说财务凭空就多了好几个人,律师聘了好几个,两三个人就能干的活,一下子增加到十个人的办公室也有,原来几百个合同工一下子要求同工同酬,工资支出一下子多了将近两千万。上级给的赚钱的活都给了私人公司,赔钱的活都留给自己,唉,不亏才怪呢。具体其中细节更是让人觉得可悲,不说也罢。年底算完账估计明年发工资都够呛。收入越低,越没人干活。最好的结局是重组,最不好的结局是不让你倒闭,给你最低工资维持着,让职工自己选择离职。
我很欣慰的是,我离职以后,我手下跟随我很多年的两个也都跳槽到年薪三四十万的企业,这单位想起来除了让人扼腕惋惜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留恋。
最近接触到世界上比较先进的一家企业,最先被吸引的竟是人家的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少之又少,生意遍布140多个国家,生产大量的货品却不租用很大的仓库,因为人家是按照订单生产发货。140多个国家语言不同,时差不同,如果是我们国内的企业得有多少财务人员,配备多少翻译啊,可是人家全部委托给银行处理,银行巴不得有这么大的客户群,企业足足省却了这一笔笔巨大的人员开支。他们不用养自己的运输车辆和司机,全部委托物流,物流费当然是消费者买单。前几天在机场看到这家企业的策略总裁,也是这家企业的第二代领导人,他一个人拎着行李箱,没有保镖,没有前呼后拥的随从,没有粉丝尖叫,人家这才是干大事的人,忘了说他是美国人,一个充满魅力的大帅哥。
如果当初我的领导给我描绘这样一个蓝图,即使十年没钱赚,我会觉得他有发展前景也会选择留下来。一味的画大饼,一味地忽悠,我又不是傻纸。
我特别不能理解当初选择留下来的人,被忽悠了这么多年,依然摆脱不了被忽悠的命运,以我的性格原本应该很同情他们,但想到当时尽管我私下一再劝说而他们又豪情万丈的样子,我就觉得活该。
换一拨领导,安排一大波自己的人进来,不计成本的投资,这样的企业要是好的了太没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