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张会军编《考上北京电影学院》
王志文从小就对表演拥有异于他人的天赋,其才华在少年时代就显露无遗,也因此与表演结下了不解之缘。初中时代的王志文在音形方面都很出色,能讲很多的方言,经常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表演,随便表演一段滑稽戏就能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因此初三那年他报考了上海曲艺剧团。曾任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的王汝刚认为王志文的表演才华在少年时代就很显著,具备了一些成为演员的素质。但是他认为在戏曲方面并不是王志文所擅长的,所以当时并没有考上。“也好,曲艺界少了一个笑星,影视界多了一位戏路宽、能演到骨子里,却从不哗众取宠的好演员。”1984 年,高中毕业以后,王志文选择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谈到当时这一选择是如何做出的,王志文说,“为什么选择北京电影学院?当时我的选择是不明确的,一定会有一个原因吧,但这样的原因我自己也没有去想过。”
为了这样一种天生与表演结下的不解之缘,王志文可以说克服了能够想象到的一切坎坷。这第一个坎不是王志文本身相对内向的性格,也不是北京电影学院那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而是那笔非常棘手的旅费。在那一年,北京电影学院并没有在上海设考点,王志文当时如果到北京报考的话,除往返车费外,十多天的吃住开销,对于他当时拮据的家庭来说可以算是一笔巨大的甚至无法承担得起的开支。幸运的是,王志文的表演之路并没有因为这个困难而夭折,王志文找到了他的高中老师替他联系一个成都的亲戚,而当时北京电影学院在成都设有考点,因此王志文可以暂住到成都参加考试,这总算解决了考学的费用问题。王志文先是向母亲开口“借我 200 元,今后还您”。母亲听了有点难过,怎么能说借呢,有理想就尽量去实现吧。王志文拿着东拼西凑来的 200 元,带着母亲做的盒饭以及干粮、水壶,坐了三天两夜的硬座,把报纸捻成团塞进因干燥而流血的鼻孔,坐累了躺倒在座椅底下。这个当时 18 岁的少年,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去四川的旅途。当被问到考试的具体情况时,王志文已经记不太清了,“当时会发生很多事情,可能都被忽略了。
最强烈的印象是想回家,因为是第一次离家出门远行,每天会给家里写信。至于考的内容全都忘了。”虽然现在王志文已经记不清当时考的内容了,但是他当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已经做出了充分的准备,这是为了抓住这一次难得的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也是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殷切期盼。由于之前所做的努力,王志文顺利地通过了专业考试。然而,就在他觉得前景一片光明的时候,一场车祸险些让他的考学之路画上句点。1984年6月22日,王志文在家附近的甘泉路慢车道上骑着自行车。突然,一辆卡车超车行驶,将王志文撞倒,造成他耻骨骨折。但当时肇事卡车并没停车,一溜烟跑了。当时离高考只有半个月。这一笔高额的医疗费用更加给他拮据的家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而肇事的司机却逃之夭夭。
眼看着高考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王志文甚至还不能站起来行走,医生叮嘱卧床3个月静养,还说,有可能跛。这种困难的境地,似乎要将这个少年的梦想彻底摧毁。但是王志文跟母亲说,“我就是爬也要爬进考场。”在这样一种几近不可能的情况下,王志文竟然成功地参加了艺术类院校文化课的考试,并以文化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84 班。当年上海市马当中学的党支部书记回忆那几天王志文高考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她用“一连串的巧”来描述当时发生的事情。上海市艺术类院校招生的文化课考试只有那一年安排在马当中学,考场规则是“考生独自进场”。那天,她作为主考老师正在巡视,门口值班的老师让她快去校门口看看。“我一看,大吃一惊,七八个小青年抬着一块木板,上面躺着个愁眉苦脸的小伙子。他不能坐,不能立,还发着高烧,显然不能独自进考场。他们把情况一说,我不知怎么,脑子里就只有一个念头:这是决定一生命运的事情,应该让他进来。我就到总务处跟主任说,看看有没有空教室。也巧,隔壁就有一间,于是把课桌拼起来,让他躺着。再放一块木板,把考卷铺在上面让他答题。我又关照卫生室老师,重点照顾,她就拎了铅桶,里面放上冰块,放在他身边给他降温。”当时,北京电影学院负责政审的刘国平、陶福庆两位老师已到上海,找到朱榴亭说,不管这考生考得怎样,我们招定了。结果,王志文以文化课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84 班录取。谈到自己为什么能够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王志文说,“我只要认准一件事儿,就会矢志不渝。”机会总是留给有坚定信念的那些人,是的,在表演的这条道路上,王志文就是那样的人。他向我们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即使再大的困难也可以战胜,同样的,人们也一定会帮助那些有执着梦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