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诗集结号》
1、唤醒
从新诗诞生那天起,她就披荆斩棘,引领国人一次次冲破思想的束缚,从上世纪一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现在,第二个五十年将尽,诗歌能否再次苏醒,承担起又一份历史重托?
其实,我们应该留意自己脚下,无数粒种子一直在默默生长,悄悄生根发芽,它们终将顶开板结的泥土。当第一抹新绿出现,或许你还会感到一丝寒冷,但毋庸置疑,春天确已来临!
2、集结
如今很多文学作品追求华丽精美的语言,讲求文采,什么玄幻、穿越,日愈远离现实,回避现实。很多诗人也时常无病呻吟,闭门造车。读他们的诗,你竟然搞不清楚这些诗人是哪国的或是哪个时代的人,他们每日胡言乱语,总之是病的不轻。但很奇怪,诗评家们也一起跟着发疯,若干年前我在一本国家顶级文学杂志上看了一组诗,作者不满二十岁,我虽未读懂,但编辑却惊为天人。皇帝新衣的闹剧时时上演,让诗歌不断边缘化,让诗人等同于神经病。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虽不能媚俗,但我们也不能脱离群众。抛开那些华丽的包装,诗歌,请以你的本来面目示人。一千多年前的一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流传至今,而那些所谓的诗人们,你们还在用什么样的作品来蒙人?
新诗的百年史,出现了数不清的诗歌流派,充斥着各种芜杂的声音。什么样的诗是好诗,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固然,诗坛本应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过,在节奏不断加快,且急剧变革的当今社会,口语诗愈发显示出她的价值所在。我认为,口语诗应该成为诗坛的主流。
请注意,口语诗不是口水诗,口水诗有口语诗的形式而无口语诗的灵魂,口水诗只是口语诗拙略的模仿者,是彻彻底底的文字垃圾。当然,有一些谦虚的诗人自认自己写的是口水诗,那么,什么样的诗才算口语诗?什么样的口语诗才算好的口语诗?
一首好的口语诗应该满足一个核心和四个维度。一个核心就是“真”,以真实的生活体验为基础,表达真实的情感。第一个维度是“流畅”,第二个维度是“简洁”,前两个维度指口语诗语言和形式上的要求,口语诗的语言应当使用当代中国人流畅的日常用语,而不是仿佛翻译过来的舶来话。第三个维度是“浅显”,当然浅显是相对于深奥来说的,有些人故弄玄虚,纯粹是为了掩饰自己生活阅历的苍白,这一维度是指口语诗内容上应满足的条件。前三个维度完全是为了承载第四个维度而存在,第四个维度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触动”,二是“震撼”,这是一首诗的灵魂和价值所在。
我设想用五颗星来衡量一首口语诗的优劣。满足前三个维度一颗星;满足“真”,第二颗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准确自然的融入诗歌,可赋予第三颗星;能给人以触动第四颗星,达到震撼级则五颗星。
喜欢口语诗的朋友们,我相信,只要我们留心日常生活,就会不断发掘出其中的诗情画意,写出让人赞叹的口语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历史在不断重复,想一想魏晋风骨,想一想唐宋的古文运动,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傻子也会晓得。
2015年2月24日星期二
3、附录
口语诗的萌芽期:于坚《尚义街六号》,韩东《有关大雁塔》,他们用流畅的口语写就的诗篇让人耳目一新。“我用平直的嗓音,颂扬伸手可及的生活。”这是同属“他们”诗派的丁当写下的诗句。口语诗的开拓者们正是客观的描写他们的所见所闻,世界第一次没有再在诗歌的透镜中被肆意扭曲,但字里行间给读者的震撼一点也不少。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其中有些诗略显饶舌,并不时卖弄些小技巧。当然,这都是次要的,最可惜的是这些宗师级的人物一旦功成名就,就换了一副嘴脸,开始写一大堆让人倒胃口的诗作。
口语诗的成长期:伊沙,从《饿死诗人》到《车过黄河》,在完成自身诗艺蜕变的同时,也以一己之力使口语诗加速成长,并打上叛逆者的烙印。
遥想几百年前,破衣烂衫的起义军士兵们闯进金碧辉煌的宫殿,又怎能不让见惯了风花雪月的权贵们嗤之以鼻?
口语诗的成熟期:宋晓贤《一生》,大批优秀的口语诗作者不断涌现,大量的优秀口语诗随处可见。口语诗在直面现实时,不可避免的批判这个藏污纳垢的世界。口语诗从来都不是精神鸦片,口语诗的写作者也注定是不讨好的角色,怕是永远也不会被体制所认可。
让我们,在别人的漠视中前行。
真诗人,就应该经受得了寂寞。
2015年4月2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