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南开
文 / 南晓星

重庆与南开,慈母与儿郎;
风雨八十载,重彩谱华章。
生我亦育我,母校亦家乡;
游子行千里,天涯明月光。
一别十数年,家门竟彷徨;
儿童笑相顾:“焉能算老乡?”
高楼如春笋,跬誉小香港;
昔日沙坪坝,尔等可知详?
问答未及已,蓦然见门墙:
校徽濯清涟,题字灿华光。〔1〕
坦荡迎宾路,纵横数里长;
高树夹道绿,清辉照衣裳。
巍峨教学楼,雄峻焕容光;
科学艺术馆,新颖更堂皇。
步入三友路,秀竹拂行装
腊梅香如故,松柏郁苍苍。
宏阔大操场,气宇更轩昂;
学子逾三千,晨曲动四方。
极目向天际,小村映夕阳。
近村情更怯,旧居可换装?
喜见津南村,翻新旧时裳。
灰砖四合院,古朴更端庄;
缓步至家门,抚墙忆高堂;
亲师重重恩,没齿不能忘。
抗战烽烟起,家国遭祸殃;
日寇炸天津,毁我众学堂。
报仇雪国耻,柏苓志更强;
南开屹重庆,浴火金凤凰。〔2〕
教育为救国,志士聚八方。
父母比翼来,矢志育栋梁。
风雨复兴路,热血铸辉煌;
当年教师村,今建纪念堂。
主席曾亲临,兴会吟诗章;
拜谒老校长,总理情更长。〔3〕
帧幀名师像,蓬荜生辉光;
杏坛数十载,桃李竞芬芳。
张张状元榜,历历院士墙;〔4〕
英才代代出,名声四海扬。
寄语小校友,发煌我荣光;
山青人未老,极目眺夕阳。
注释:
〔1〕、1984年,南开校友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亲自为重庆南开中学提写了校名。——见360百科“重庆南开中学”
〔2〕、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中国现代大教育家。他在1904年创办天津南开中学,此后建起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1937年以前,南开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他提倡教育救国,先后担任校长40余年。“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飞机炸成废墟,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1936年迫于抗战形势的紧要和南开学校的生存发展,张伯苓亲自到重庆,在沙坪坝先后购地800余亩,创办了重庆南开中学。——来源:《重庆晚报》
〔3〕、在沙坪坝的南开中学校园内。一排极为简单的灰砖平房,是教职员宿舍,房间里面的陈设也极其普通。然而在抗战陪都岁月,全国名人学者汇集山城,小小津南村闻名遐迩。因为有津南村3号主人张伯苓的缘故,周恩来、郭沫若、曹禺等,还有国民党军政要人重庆市长吴国桢,经常成为张家的座上客。再加上柳亚子等名流也住在津南村,离张家仅几步之遥。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津南村3号成了抗战时期重庆各界人士社交活动之地、鸿儒谈笑之所。1945年10月国共和谈中,周恩来曾陪同毛泽东、王若飞到津南村拜望张伯苓和柳亚子先生。——来源《重庆晚报》
〔4〕、重庆南开中学培养的学生中当选两院院士的有三十三人,如周光召、朱光亚、张存浩等——见百度百科“重庆南开中学”
书香馥郁祭清明 (五古 新韵)
文 / 南晓星

夜读逾三更,先父语梦魂:吾书圈点处,喜见儿注纹。
慈母音容现,叮嘱亦称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飞花梦中落,小院幽径香。朝雨浥清明,梦回思绪扬。
祖居济宁府,世代承书香。十五志于学,吾父初露芒。
孰料飞来祸,日寇侵我疆。故乡遭践踏,校园亦芜荒。
报仇雪国耻,尤在少年强。陪都举国力,办学图救亡。①
父亦随校迁,风雪登武当。秦岭巴山月,犹照衾被凉。
新址眉山坳,茅寮亦为房。松明照夜读,梅香透寒窗。
中大提金榜②,南开登讲堂③。遂了平生愿,执教迎曙光。
生我复育我,南开乃故乡。父母即师长,家园亦学堂。
学步三友路,晨读桃李湖。阿爸释辞赋,阿妈正句读。
拜别双亲去,插队涉泥涂。怅然伫歧路,翘首盼鸿鹄。
羁旅不眠夜,家书似灯烛。经年复累月,积攒如尺牍。
开卷聆父吟,掩卷思母嘱。音容宛若昔,翰墨香如故。
年年清明雨,岁岁涤尘俗。人事有代谢,书香岂能无?
【注释】
①“陪都”二句 :陪都即重庆,亦指代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为了救亡图存,保护中国文化命脉,国民政府将沦陷区的大学、中学内迁至大后方,进驻深山古寺中。至1943年,教育部先后创办国立中学33所,国立师范学校12所,国立职业学校7所,国立各边疆学校18所。由于学生皆是背井离乡,大多无依无靠,所以全部享受公费,由国家供给食宿直到毕业。“抗战八年,各国立中学克服敌机轰炸、经费不足、设施欠缺等等困难,每年春秋两季滚动招生,所救护的学生无法精确统计,估计总数当在二十万以上。”(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诗人贺敬之、郭小川等,当年都曾就读于国立中学。)——详见网文“鲜为人知的抗战时期国立中学”
②中大:即国立中央大学。它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学。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面对强敌的进犯和血腥屠杀,为了保存与延续科学的火种,该校随国民政府搬迁至陪都重庆。——详见网文“抗战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
③南开:即重庆南开中学。上世纪初,张伯苓(近代著名教育家)在天津办学,建成自成完整体系的南开学校。30年代,日本侵华日亟,张“为谋教育事业不因时局变化而中断”,预见地于1936年在重庆开设南渝中学。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南开津校被毁。1938年,南渝中学更名为重庆南开中学。在张伯苓的关心、指导下,该校继承和发扬此前南开的优良传统,成为战时中学教育的楷模。——详见网文“张伯苓与抗战时期的重庆南开中学”。
锦城春(三首)
文 / 南晓星
其一
道旁红梅河畔花
飞掠车窗似流霞
楼间绿地山中谷
春风香透碧窗纱
其二
九天开出一成都〔1〕
唐风古韵今尤足
草堂内外皆春水〔2〕
万户千门入画图
其三
丞相祠堂春深深〔3〕
游客多是外省人
锦城耄耋长太息〔4〕
携儿将孙梦难成
注释:
〔1〕九天开出一成都:见李白的诗——《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二):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2〕草堂内外皆春水:诗圣杜甫曾两度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居住,杜诗“客至”即彼时情景: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今天,杜甫草堂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比邻的浣花溪公园也愈发壮观:碧波千顷,白鹭翩翩,且免费对游人开放,成为锦城市民举家出游的胜地。
〔3〕丞相祠堂:指成都武侯祠。见杜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4〕“携儿将孙”句:将:搀扶;领;带。武侯祠与杜甫草堂均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票价皆为60元/张。本市老年人可凭老年证免费,自是趋之若鹜;年轻人却大多望而止步。
鹊桥仙•阳台趣
文 / 南晓星
偶然顺手,将吃剩的菜籽点入花盆,不意竟然长成!感而赋。
甜椒似火,苦瓜如玉,长势人人称许。
欢欣莫过小孙孙,绕盆转、牙牙学语。
既非花卉,亦非盆景,何以全家赞誉?
豆棚瓜架自来亲,更何况、城中罕遇。
忆初衷 (七古)
文 / 南晓星
两岁宝宝爬书山,满目生字无阻拦。
两个黄鹂声声唱,一首唐诗即通关。﹝1﹞
宝宝三岁智更高,点横撇捺手心描。
写字无需用纸笔,徒手点画心自昭。﹝2﹞
人生识字聪明始,且看我家小宝宝。
爱读爱写乃天性,一生之需自知晓。
眼观宝宝心自悟,千金难买人之初。
苍鹰换羽未为晚,手持经典从头读。
注释:
﹝1﹞我家宝宝两岁便会“读书”:拿起书来(不论倒正),翻开皆读(唱)“两个黄鹂鸣翠柳……”——那是他会背的第一首唐诗。
﹝2﹞我家宝宝不到三岁便懂得了字是由笔划构成,每识一字皆会用指头在手心描画。
忆江南(二首)——周末游蓉城感赋
文 / 南晓星
一
蓉城美
古迹誉千年
杜甫草堂茅舍秀
武侯寺庙典籍全
游客尽流连
二
蓉城赞
尤赞古风传
阅览室中读者众
演说厅内掌声喧
民众乐登攀
贺新郎(回重庆)——马年新春感赋
文 / 南晓星
梦绕渝州路。
怅长江、嘉陵险阻,
鹤飞难渡。
碧浪滔滔桥渺渺,
轮渡难消怨诉。
山路窄、沿江高筑。
雾满江天车灯怒,
斥山神、不顾人间苦!
翘首盼,畅通路。
别梦十年回故土。
看川江、新桥比翼,
纵横驰骛。
横跨江天穿云雾,
璀璨山城夜幕。
江畔路、层叠交互。
轻轨翩然为翘楚,
绕山峦、轻快如飞鹭。
回首望,慨然赋。
(2014-02-25 22:25:28)
清平乐 (春游成都杜甫草堂即景)
文 / 南晓星
草堂春晓,
晨露莹青草。
竹映清溪花戏鸟,
千载茅屋不老。
徜徉烟柳桥廊,
缅怀诗圣情肠。
广厦万千在望,
何时共享安康?
陋室铭——致文学网站
文 / 南晓星
网不在宽,留芳则名。坛不在大,聚贤则灵。文坛陋室,唯诚德馨。青衫满茶座,往来多布衣。编辑如知遇,文友似芳邻。可以谈天地,话古今。无秽语之乱耳,无谕示之必听。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明。吾侪曰:乐道安贫。
2016-03-25 21:15:58
清平乐•青春
文 / 南晓星
春的步履
悄悄倏然去
荡尽落红池水绿
杨柳和风煦煦
草堂故地寻踪
已然林木葱茏
树杪层层翠碧
青春奕奕画中
七律 观齐鲁焰火艺术
文 / 南晓星
别梦依稀琴岛现
故园夜景更无前
鱼龙比翼腾空起
禾兑翩跹舞漫天
为使邻邦明座次
敢将日月换新颜
喜闻四海银屏亮
亿万薪金只等闲
2018-06-10 23: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