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敲月下门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三十一岁的无本和尚决定离开云盖寺。
无可和尚送至山门,双手合十:“乐天居士有《白云泉》诗,我想送给师兄: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长安城声色犬马,一入红尘深似海,师兄如何能守得本心,不惹尘埃?”
无本和尚淡然:“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不到红尘深处,如何明心见性?”
说罢,他转身飘然而去,心里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细雨骑驴入长安。
无本和尚此去,身无长物,除了行囊里满满的诗稿——这些诗都是他下山之前的得意之作,禅修之余,他每日苦吟不休,每有佳句,无可师弟都先睹为快。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是在和无可师弟一起拜访山上另一位禅师时写的,无可和尚说很有禅趣之妙,不着痕迹。
《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这是有一个武侠小说迷,来山里面想找绝世高手学武功,误入禅房,自己赠给他的一首诗。无可和尚说写得很好,只是出家人不该有如此杀心戾气,阿弥陀佛。
《忆江上吴处士》:“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此夜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这是一个经常书信往来的好朋友,一别多年,消息断绝,他思念不已而写的一首诗。无可和尚最喜欢这首,评价“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两句,即使比之李白、杜甫、王维等大家,也绝不逊色分毫。
......
无本和尚已经在长安城里游荡了好些时日,好在他对衣食住行无求,一瓢水,一箪食,一头瘦驴,一身僧衣,困了曲肱卧于檐下,醒来在长安城里寻访文人墨客,以诗会友,每日苦吟不休,比起在山里面,倒也不觉辛苦。
这天他去长安郊外找李凝,一个刚认识尘外之士。李凝不在家,无本和尚在门口徘徊良久,写下《题李凝幽居》诗一首。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复言。
第二天清晨,无本和尚想起昨天的诗中,“僧推月下门”一句,觉得不妥,改为叩门、开门,哪个更好一些?他骑在驴上,一会儿伸手做推的动作,一会儿抬手做拍门状,忽然想到了“敲门”,大叫一声,兴奋地一巴掌打在毛驴屁股上。
毛驴也替主人高兴,在长安大街上大叫一声,春风得意驴蹄急,跑了起来。
结果一场交通事故变成了一个文坛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了。无本和尚撞上了大诗人韩愈,二人不打不相识,齐心协力,给中国汉语言文学增加了一个常用词:推敲,用来比喻做文章或者做事情,反复斟酌,反复琢磨,力求最好。
韩愈见无本和尚才华了得,却身在释门,替他惋惜不已:好男儿志在四方,大师何苦让明珠埋于尘土,宝剑锈于鞘中呢,不如蓄发还俗,在科场一试锋芒。
不知道是韩愈的思想工作做得到位,还是无本的名利心本就未净。
无本和尚还俗,长安城多了一个贾岛。
韩愈替他写诗扬名,把他和孟郊相提并论:
“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故生贾岛在人间。”
贾岛一时名震京师,他积极准备参加科举,信心满满:拿下小小的进士,岂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然而考试这种事情,就像买彩票一样,有时候运气的成分会占很大一部分,有人少年一举成名,有人则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连个秀才都考不上。
贾岛考了二十年,五十多岁,依旧一身白衣。
他越来越看不惯那些在位的权臣。宰相裴度德高望重,又是自己好朋友韩愈的恩师,贾岛照样骂起人来不留情面,《题兴化园亭》“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讽刺裴度利用权势,侵占民宅,只为自己营造私家园林,警告裴度不必太得意于眼前,繁华总有败落的一天。
他越来越看不惯那些得第的新贵。《鉴诫录》记载他“以八百举子所业,悉不如己,自是往往独语,旁若无人。或闹市高吟,或长衢啸傲”。同学少年多不贱,贾岛的心里有些失衡,他用白眼看着身边的人,老子写“落叶满长安”的时候,你们还在玩尿泥呢。
他越来越看不惯这个操蛋的考场。又一次落第后,他在考场之外散发《病蝉》诗泄愤:“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我露华在腹,只想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为什么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次,贾岛终于惹恼了所有人,他被朝廷列为“考场十恶”之一,终身取消考试资格,长安已经看不惯他,容不下他了。
无可和尚一直与他书信来往,劝他不行的话就回山里去,何苦在长安城受红尘煎熬。
他回信说:名山思遍住,早晚到嵩丘。
其实,贾岛知道改掉法名无本的时候,自己就已经回不去了。
有人说是他后来通过了考试中举,还有人说是他无意中顶撞了微服私访的宣宗皇帝,皇帝不高兴,但见他有文采,就顺手给了他一个小官——长江县主簿,把他打发出长安。不管怎么说,贾岛在垂暮之年,终于从僧衣换白衣,又从白衣换成了官服。
公元843年,六十四岁的贾岛病死于普州。
身外之物,仅一瘦驴,一破琴,一旧诗囊而已。
后半生汲汲于功名的贾岛,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死后会成了明星网红,追他的人从晚唐、宋初一直排队到了清朝末年。他们喜欢贾岛的奇涩孤僻的语言,喜欢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勤奋执着,喜欢他幽寒清冷的气质,就像周杰伦的粉丝无条件喜欢周杰伦,连他的吐字不清也成了一种可爱和个性。
贾岛晚唐粉丝后援会的会长应该是李洞,副会长吴融。吴融把贾岛像挂起来烧香叩头,李洞觉得不过瘾。《唐才子传》记载他“酷慕贾长江,遂铜写岛像,载之巾中常持数珠念贾岛佛,一日千遍。人有喜岛者,洞必手录岛诗赠之,叮嘱再四曰:无异佛经,归必焚香拜之。”他把贾岛当成佛,把贾岛的诗看做佛经,像传销一样推广贾岛的作品,古人追星要是疯狂起来,还真没有现代人什么事儿!
三千世界,须弥芥子;十万浮华,过眼云烟。
不看,又能如何?看过,不过如此。
贾岛,字阆仙,法名无本。
无本者,无根无蒂,空虚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