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写作浅谈
古诗是我国约三千多年前出现,并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它用简炼的语言表达深厚的
含意,语言优美,抑扬有致,画意跃然。由于简短(当然也有排律,乐府之类的较长形式),流畅,易
懂,便於记忆,则被人们所喜爱,不管男女老少往往都能吟诵出若干古之名句。
古诗分类很多,见仁见智。单就格律而言,可分为古体诗(亦古风)和近体诗。
古体诗:它与近体诗的最大区别是不受格律约束,为此,它行文更流畅,气势恢宏(或娟秀
细腻),更明确,清淅的表现主题,富於画意,易於记忆。
近体诗:它必须遵守格律规则。为此,往往因平仄而失华彩,因对仗,而失明淅。更难富
寓画意。被人们形容为带着枷锁跳舞。当然写好了,也更抑扬有致。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个人认为,主题明确,语句优美,清淅(即没有因格律需要而出现的与
主题关系不大,甚至无甚关系的词或句),气势恢宏(或娟秀细腻),流畅,易懂,富於画意,朗朗上
口,易於记忆,人们在读一,两遍后能记住其中的一,两句精华之句。再要求高一点那就是能长期流
传,不被时代所遗忘,那就是好诗。哪怕你再合格律,达不到上述效果,也不是好诗。大家熟知的崔
灏的"黄鹤楼",它就不是近体诗,没有遵守格律要求,但它流传不衰,谁能说它不是好诗?
我国古诗的辉煌年代是唐宋时期,其原因就是没有太多的束缚,没有死板的格律制约(那时
已出现格律,但诗人们可以不受制约),诗人自由自在,有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了许多的名人,名
篇,名句。明,清时期诗,词不如唐,宋,原因就是严守格律,千人一面,失去了广大的创造范围和
活力。
王力先生在他的"诗词格律"的结语中说:"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格律也不例外。
处处拘泥於格律,反而损害了诗词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性。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
过来成了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用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这是对格律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的恰切论
述。
至於写诗采用何种体式,那完全是作者的自由,作者认为哪种体式更能准确的表达自已的主
题思想,更富美感和便於读者阅读,他就选择自己所喜好的体式。只有古体及近体和各种形式,体裁
的诗歌如百花盛开,才是古诗歌园地的春天。
---2009-09-30 于渝---
【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