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征文活动】2021031牛年趣说牛故事
作者:俺老年痴呆病人
子鼠年即将过去,丑牛年就要来临,2020农历年就要翻篇,进入2021年了。
我们日常说的牛,不外乎水牛、黄牛、牦牛、加上个奶牛。牛在古时有很多外号、别称,其中几个有趣的,如:一元大武、丑日书生、太牢、黄毛菩萨、班特处士、桃林隐士等。说到牛,相信各人想的不同。炒股的,首先想到了是牛市,牛年定牛市,股市定然牛气冲天。老人们想到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的想到的是《西游记》里的牛魔王。现今更多人想到的,是吃。确实,牛肉是一个重要的食材,可以做出不同的菜品。吃货一听到牛,马上精神一整。西餐厅里,这个喊声:“来个小牛排”;火锅店里那个吼:“加个嫩牛肉、毛肚”。汤煲馆里:“三巴汤来一锅”;小饭馆里:“红烧牛肉,一杯泡酒,再来盘卤牛肉。”至于老年人、奶娃、儿童喝的牛奶、奶粉,也取自奶牛下的奶。市场上奶制品也是品牌繁多,任人选择。牛除了肉,牛皮可以制鞋、制衣、制包。牛角可以当号角,还可以制成梳子梳头。牛肚子里还有一宝,就是牛黄,这东西可是治病的良药,受病家喜爱。
山区的农家,一些地方依然用牛来耕田犁地。牛忙累了一年,此时为了感谢它,正让它休生养息。给点好吃的精料,养点膘,开春好干活。平原的农家有点骄傲,说,咱早不用牛耕地了,用的是铁牛,它不怕累。
牛最早是野生的,古代人以捕猎为生,也打野牛吃。大约在七八千年前,人们捕猎的野牛多了,一时吃不完。有活起的野牛,就养在一边,待冬季缺食时再吃。久而久之,牛被人们驯化,成了家养的牲畜。淅江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水牛的遗胲。人们有目的的役使牛,大约在在黄帝时期。传说在后稷时,稷的孙子叔均发明了用牛耕田。因此有“服牛乘马”之说。意思是此时人们已经开始役使水牛进行农耕生产,骑马打仗。商人的祖先叫王亥,对于牧畜很有研究,除了放牧牛马外,还最早发明了牛车。有一天他赶着牛车,带着几个人,赶着一群牛出去放牧,不想进入了易地。易地的易氏人眼红,就聚集族人抢夺了牛群。王亥很生气,回家后组织了一大群人又去易地,从易族人手中夺回了牛群。这在《山海经》也有记载。
牛耕的大量盛行,据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从出土的铧、犁中,有木制的,也有青铜。牛耕田犁地,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说到用牛打仗,最著名的怕是“火牛阵”了。战国时齐将田单为了收复失地,利用水牛体形大,力量大的特点。在牛角上绑上利刃,牛尾巴上缠上麻布,浇了火油破阵的故事。战前。敌军二十万,田军只有精勇数千人。于是想出火牛冲锋破阵之计。他将百姓送来劳军的千余条水牛中,选出五百条体形大,雄壮的水牛,用黄色、红色的泥土浆涂抹在牛身上,其余的杀了供军兵充饥。命五千精壮军兵装扮成神兵,士兵在饱餐一顿牛肉、烈酒后,已到了黄昏。他下令以一千人,每两人赶一条牛,点燃了牛尾上的火油。牛负痛,冲向敌营寨。敌军不知道冲来的是什么神兽,顿时乱了阵脚 。五百火牛冲破营寨后,在敌营里横冲直撞,赶牛的一千兵士跟着牛对敌砍杀。敌营此时已乱成一团,开始逃跑。随在火牛后的四千兵士也冲入敌营,趁乱冲杀,一举击溃敌军二十万,夺回了失地。
牛是人类的朋友,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牛为人们的农耕生产提供了强大动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人们爱护牛,喜欢年。到了农闲,都要好好的慰劳一番,加点精料,让牛休生养息。为了保持牛的强壮体格,此时也需要活动一下筋骨。于是人们开始与牛游戏,就是后来的斗牛。最先在汉朝,宫廷中就有角抵游戏。这种游戏流入民间后,,人们加以改变,为人与牛斗,这多是以表演形式举行的。在古代,这种游戏是一个人,即养牛人(陌生人断断不可)右手持游戏道具大锤,左手握着牛角,在鼓乐的伴奏下,边跳边舞。牛角在舞者的扭动下,自然要摇头摆尾,四只蹄子不停移动,以示欢乐。后来演变成牛与牛的角斗,盛于各地。直到今天,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斗牛的风俗,经常组织斗牛比赛。前些年,央视还播放过斗牛比赛的专题片。至于欧州西班牙的斗牛,更是世界闻名。
由于牛对于农家的重要性,官家也很重视。在除了最高等级的祭礼上,要用牛来作牺牲,当作供品,称为“太牢”之外,在民间是不能随便杀牛的。从一些古代故事中可以看出。如《牛王宫芒饭》。宋何薳在《春渚纪闻》说了个牛王宫芒饭的故事。有个叫张觐的人,在梦中进入牛王宫,见到其姨母。姨母说,我喜欢吃牛肉,不知吃了多少。死后,罚在牛王宫。其它都不觉得什么,但就怕天天吃芒饭。这芒饭吃进嘴里,从嘴至喉、顺肠而下,至肚,全被芒锋割破,疼痛无比。这还算轻的,更痛的还在后头。这芒饭有毒,吃下后毒发,以致身体燥痒难忍,不得不用手抓止痒。但一抓,身上皮肉随手而下,痛得来惨叫。直抓到全身皮肉脱尽,只剩一副骨架时,铁蒺藜又全都掉出体外。这些铁蒺藜自有牛头鬼卒来收,以供下次再用。天天如此,现在真后悔吃了那么多牛肉,才遭这个罪。正说着,果有牛头人身鬼卒进来,端着一碗芒饭,递给姨母。张觐一看,这芒饭粒如麦粒般大小,是铁制成,饭粒上四面横竖开有锋利的刃口。果然,姨母吃后,惨叫连连,目不忍视。
又一个故事说,魏国有一个国王,为了祭祀,要杀一条牛来作供品。可看到牛害怕的样子,心有不忍,就杀了只羊来替代,宣称是为了敬重牛的功劳。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一家人养了好几条耕牛。一条牛老了,要死了。邻居过来劝说,趁牛还没死,杀了吃肉。主人看到将死的牛两眼无光,有泪水流出。主人想,这条耕牛辛辛苦苦为他们做了那么多事,现在要死了,还要杀它吃肉。于心不忍,遂不听邻居之劝。待牛死后,就挖坑将牛埋葬。主人此时还立下家规,今后家人绝不准再吃牛肉。这以后,这家三代都以家规为准则,不吃牛肉了。其后代子孙中,却有三个人考中进士、当了官。当然了,对于那些江湖武夫,却不把这当回事。要不哪得有李逵进得店来,把板斧往桌上的一砸:“小二,切三斤牛肉,来一坛好酒”的爽快。
官家对牛的重视,表现在对牛的祭祀和制度上。春秋时代的秦国就开始祭祀牛神怒特。“怒特”是狂奔的公牛。说是秦文公去砍梓树,树子砍断了,却倒入河中。不想这梓树化成一条公牛奔跑而去。秦人以后就对这怒特立祠祀之,怒特祠后来演变成了牛王庙。晋时有郭某云:“千岁树精为青羊,万年树精为青牛。”之语。
古代的周时,就有“鞭春牛”的活动,意在劝耕,以祈丰年。后来的朝代,这一“鞭春牛”成为官办的岁事活动。每年,朝廷统一发布春牛图模版,供民间使用。到了汉代,到了立春之日,就有人“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这一活动定在立春之日,延续到清代。春牛为泥塑,有定制。牛身高四尺,象征四季。长八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表示一年十二个月。还有个司春之神,民间称之为芒神,就成了赶牛人。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手持的赶牛鞭,长二尺四寸,代表二十四个节气。到了清代,朝廷在六月,就让钦天监按上述规定,以当年的干支,制成偶像。让各州府参考制成春牛,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活动。因干支配合每年不同,每年春牛身体各个部位的颜色也不同,在一轮甲子中都不会有相同之处。后来,赶牛的芒神逐渐变成了一个放牛的小娃娃,成了牧童样。同样,官家也逐年绘制《春牛芒神图》,发往各州府,以作样本,印成后卖与民间贴于门上。偏远乡村买不到,民间也有自版印制的,不过有点随意,没有官方那么标准。
旧时各地都有牛王宫,祭祀的是牛神。牛神又是谁?前面说过,敬“怒特”。但后来到了宋代,敬的是冉耕。冉耕是谁?冉耕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字伯牛。他画了一百条牛于墙壁上,名伯牛图。后人取伯牛的伯与百同音,取画名为百牛图。冉耕一介书生,因为画了百牛图,就因此尊称他为牛王。各地牛王庙中,多绘有百牛图。百条牛图中,把冉耕绘在中间,以示尊重。还有地方,又尊汉代的龚遂为牛王。龚遂在汉代是渤海太守,为官清正,在任期间,常到田边地头,与农民交谈,了解民情。又劝农民好好耕田种桑,鼓励卖刀买牛,以促农耕。渤海郡由是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乡民尊之为牛王大帝。由于买牛卖牛,一度使牛市场繁荣起来。作为中人的牛扁二,也忙不过来,收入颇丰。因此,龚遂也被牛扁二们尊为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