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
辽中京衰落的过程及原因
赵永胜1-3历史学研究
晚清作幕为官现象之盛的原因探析
焦斌;马圆圆4-5宰相制之丧钟为谁敲响——明代官僚君主制分析
李晓辉6-7况周颐的文化遗民情结
彭培元8-9民国时期皖北年俗
孙晓莉10-13略论盛宣怀的赈济事业
吴昊沐14-16门阀政治与东晋史学
湛雅17-18晚唐沈下贤家族研究
周加胜19-21政治学·社会学研究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
鲍存军22-23“民族”的概念不容任意曲解和利用
范国祖;熊尚全24-26丹尼特远程功能主义意识理论研究
符彬27-29关于“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思考
郭培培30-31“人”、“人民”及“人民之国”——浅析“中国式的个人主义”
李晓瑞32-34群众路线是构建和谐边境的重要保证
齐荣君35-36谁之正义,如何公平——环境正义问题爬梳
魏博文37-38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问题的差异
许畅畅39-40对老子贵身论及其历史影响的重新解读
周叶君41-42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动态分析——基于中国1990-2009年经验数据
朱欢喜;赵欢43-45广州花都内河港口发展对策研究
姜斌远46-48法学研究
论检察机关内部监督理念与措施
鲍莹玉;陈树斌49-51大学生求职法律侵权问题及求职法律维权意识培养研究
高翩翩;李德虎;黄朵52-53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中的物权问题
洪善伦54-55关于我国电子文件的立法探讨
李加文56-57论行政垄断及其反垄断法规制
刘玲莉58-60对监理职业责任保险若干问题的思考
刘思斯61-63司法审判中定作人过失责任的认定
孙岩64-65论早期日耳曼人的法律特点
徐好艳66-67文学研究
宫体诗障蔽下的清风秀骨——萧纲骈文创作论
彭蕾68-70李商隐诗歌中的现代性特征
孙波71-74论茅盾中国神话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局限性
张海鹏75-79《三国演义》与《左传》战争描写比较
汤婷婷80-81唐代田园诗及晚唐诗僧对田园诗原始形态的复归
夏旭颉82-83《红字》中清教主义的三副面具
叶敬霞84-86儒家历史理性与个体虚无——以《红楼梦》中曹雪芹为天补石为例
周洪州;李光霞87-89从《诗经》修辞同义词看先民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程国煜;王亚慧90-91刘毓盘的词集辑佚研究
董凯扬92-94不同美人,同样回味——《有座花园在她脸上》与《陌上桑》的陌生化解读
黄杰忠;宋显云95-97《伊豆的舞女》和《边城》少女形象之比较研究
李佼佼98-99三家诗亡佚毛诗独传原因考略
马军峰100-102《普鲁斯特论》的美学思想研究
陈润103-105歌剧《断头台上的修女》之人物形象分析
李颖106-108从新版《艺术家的生涯》看普契尼的真实主义情结
崔亚珏109-110犬儒主义者和叔本华主义者的结合体——谈《豪斯医生》的主人公形象
李楠111-113误解之于婚姻——论《傲慢与偏见》四桩婚姻
刘少昕114-115《美国狂人》中的复调艺术
刘颖116-118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张环宇119-121“畸人”形象比较——谈鲁迅和舍伍德·安德森笔下人物
张文明122-123《中国孤儿》中缺位的“孤儿”
唐煜124-125语言学研究
“不”的否定辖域及否定对象
杨静126-128《金陵十三钗》字幕翻译策略
郝霞129-130试析纳雍方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词法特点
黄朵131-133机器翻译中的词义排歧
贾超琴134-135飘逸与沉郁——鲁迅式气质对郜元宝鲁迅研究语体的影响
刘丹136-137英汉被动句式的格结构对比解析
刘慧138-140网络英文潮语的语用价值分析
倪成晨;郭艳霞141-143刘勰《比兴》篇的意义
石恪144-145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综述
孙树鹏;周祥146-147微观层面幽默言语的语言学解析
田永芳148-150陕北方言词语考说四例
汪东锋;傅来兮151-152语义翻译在小说翻译中的运用
王红霞153-155前提歧义的语用研究
尹海秋156-157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国俚语
张爱容158-160从跨文化语用对比看词汇的翻译——以《彷徨》的英译为例
赵娟161-162《抱朴子内篇》连词关联搭配使用研究
郑琳163-166如何缓解口译过程中的心理负效应
周晓娴167-168商务英语翻译之虚实转化
周杨169-170文化学研究
人情、面子、关系: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建构
常雅慧171-173解读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
李里174-175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张力 助力文化软实力提升
刘艳君176-178中英文化观念差异的深层透视分析
慕娅林179-181从意识形态视角对维吾尔文学英译现状的研究
孙旭辉182-183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下文化、权力、翻译三者间关系探究
卫梦舒184-185文化生产力的多维解读
俞美娟186-187中国视频网站现状探析
师栩栩;周璇;马海娇188-190全媒体时代“青春文学”类图书选题策划新攻略
张嘉佳191-193艺术研究
光与色的绝唱——莫奈组画《睡莲》的艺术分析
郭永强194-195二胡演奏中音色艺术探微
胡小莉196-197电视时代相声的出路
靳继华;郑伟198-199中国传统音乐“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探析
钦媛200-201试析音乐艺术
孙淑敏202-203现代装饰画艺术语言的创新
王丽204-205小议W·J·T·米切尔对形象的意识形态覆盖
徐丽娜206-207苗族“接龙”仪式中的舞蹈的艺术人类学分析
杨琳208-209爱情:艺术永恒的主题——普契尼歌剧作品对爱情的演绎
张继芳210-211从后殖民主义角度来解读好莱坞大片《2012》
张婷婷212-213岳西高腔与莱芜梆子比较研究
张艳214-215简述巴赫及他的小提琴协奏曲
徐桂敏216-217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思政工作中网络载体运用分析
张宏伟;韩志勇218-219情景语境范例式教学的运用和思考——以安徽财经大学龙湖英才实验班《中文沟通》教学为例
陈静宇220-221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原因及对策探析
傅亮222-224建构主义理论启示下的翻译学习策略
管振彬;李莉;刘文飞;顾琦;赵小红;赵琼225-227刍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魅力
李芬228-229新时期高校信访工作初探
李丽娜230-231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分析及对策研究
李樵232-234试析教育公平问题
刘丹235-237英语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阅读加工策略的对比研究
刘玉;阳泽238-240EGP与ESP相衔接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航海英语为例
马建桂241-242论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雨佳243-244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孙耀庆245-246城乡外语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均衡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王秀琴247-248大学校园“族”现象与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王秀艳;刘文霞249-250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河南大学“寸草报春晖”感恩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为例
谢纳泽;张分分251-253微博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分析——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徐兰香254-257优秀学习者与普通学习者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研究
许晓元258-259以素质教育理念改造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弱势学校
于慧慧260-261论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精神培育机制的构建
岳本勇262-263网络环境下“作坊式”翻译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吴萍;宋安妮264-265试析儿童乐器教学
任占忠266-267我校组织部分干部赴临沂大学、山东大学考察学习
2赤峰学院与克什克腾旗政府签署合作协议
269红山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组来我校考察
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