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易白沙、吴虞、钱玄同等。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创刊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他指出:“吾人为谋新生活之便利,新道德之进展”,“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高喊“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被称为“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西方思想的启蒙运动,它宣扬的是西方现代思想,挑战的是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从此后,中国传统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走向没落,被国人所抛弃,尽管它有合理的部分,但为了建立新的思想体系和标准,中国人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它遗弃了。也许当时人们认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社会在中国很快就会实现,但近一百年的历史表明:这条路走得是那么地艰难、那么地崎岖、代价那么高昂!希望总在前方,却又总起起落落……
我们今天站在21世纪去回望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特殊时期和特殊事件,有自豪也有屈辱的记忆,有荣耀也有自卑的感触,还有更多的感慨,假如……但历史不容我们修饰,我们唯有仔细审视历史,才有可能从中分析出造成中国人集体性格缺陷的历史和文化渊薮。而只有能清醒认识自我的民族,才可能主动去完善自我,才有能力去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