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平生,无为官之念,无发财之想,悄然遁世,不问炎凉。愿于诸君之中,得一二良才,栽得参天之大木,为我百年积弱之中华,撑起一片自立自强的天空。则吾愿足矣。”这是板仓先生在第一堂修身课上给润之提问的回答。反复咀嚼,恬淡的心境,超然物外。无幸目睹“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在八班教室的灵逸飘洒,甚为憾事。自此,给老师定义全然不同,想润之他们是多么的幸运,遇到这么别样的老师!
一直以来,心底很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回到自己原来走出的大山,给它一点点渴望的激情,让它也生龙活虎起来。偶然在天涯得知一位长沙人士,如今在丽江的小山村支教。他给小山村带去了电的惊奇。我可以想象,那里的人在接触到电后的欢呼雀跃!也许在教书育人方面他算不上称职,但他给大山带去了希望,带去了梦想!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老师最深的魅力不在于能够给学生灌输多少书本知识,而是在于能教给学生多少学习的动力与方法。
从此开篇我深深被这部电视剧所吸引,被板仓先生的才华所牵动,被润之尔等所折服。老师的诲人不倦,同学的敢作敢为、敢为敢当,竟是那样一副祥和画卷!可惜我们学生非彼时学生,老师更非彼时老师!路上听人说及某某老师上会计课,给学生说的全是自己以前的往事及家中琐事,开课三个星期才上一节课本知识,直至十五周氏,才上到第三个章节。此种老师,怎么?我们宏观老师总会问,“你们说我上课快是负责,那么你们觉得,期末了,老师课还没有上完,你们说好不好?如果说好的同学,你就该去看心理医生了。你到学校来时花钱买知识的,老师没上完课,就是不负责。”精辟妙哉!老师在课堂不就是以给同学知识或者学知识的方法为主,哪里扯得及无关家里琐事半分?
我们现时的老师连知识都教不完,再看看彼时老师在教学生的又是什么?
“修学储能、先博后渊”,是板仓先生第一次给润之开小灶时说的八个字。图书藏库中有那样都的经典著作,我们不能把自己框的过死,我注意过,在图书馆看书的,基本都过分的关注自己专业的书籍了,其它的涉猎面太窄。“一个年轻人走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知识,更是储备能力。孔子曰: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就是说一个人,光是能力素质强,而学问修养不够,则必无法约束自己。本身的能力反而成了一种野性破坏之力。反过来,如果光注重书本学问,而缺乏实际能力的培养,那么知识也就成了死知识,学问也就成了伪学问。其人必死板呆滞,毫无实用。”板仓先生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先博后渊”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法,表妹上次给我电话时问我,去图书馆时,看到那么多的书,都不知道该看哪本,不该看哪本。太专业,看不懂;不专业;看了是否有用。我想这是我们的通病吧?我们是太多的选择而不知道要选什么,那时是要选什么而没得选。我们是否应该多花些时间到图书馆的书本上,多些浏览,然后多些思考。我很知道,自己明明知道很多的东西,却像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究其原因,涉猎太少,组织不出来自己的观点和言语来!
那个背着一袭蓑衣上课,穿的破破烂烂的徐特立,给我深深的震撼。当时一师的学生戏称他为“徐大叫花子”。蔡和森看见刘俊卿丢在饭桌上的窝窝头时,捡起来想吃,给刘俊卿羞辱了一番,徐老师却拿起窝窝头与蔡和森分吃,脑海中定格这幅画面,久久不能散去!当时的徐特立是身兼多职,那副模样只为能多让些娃娃上的起学。宁愿破烂不堪,也要为开启民智而奉献。想起那个新闻,一个陕西的官员为吃一顿饭,花掉三十几万,心寒呀!你真的是又那么多钱,你就给希望工程捐些吧!可知在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的孩子吃不上饭,上不起学咧,你少花一点点,就够一个失学儿童上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所有花销了。幸好,还有那么一群像“微尘”一样的默默无闻者在奉献感动着中国。那我们呢,又何尝不是咧,花着父母辛苦钱,安安心心的呆在学校,却一步步走到堕落。父母为我们起早贪黑,我们却在学校贪早起黑?
“中国最苦的,就是像我娘这样的妇女。一辈子,什么都没有享受过,就这样一句话也不说。做呀,做呀。一直做到筋疲力尽,做出一身病,做到做不动为止。在乡下得了病,又没有地方看,只有这么拖着,熬着。结果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最后拖到……好多人一辈子,连医院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连大夫长得什么样子他都没有见过。”这是那个社会的现实,当今社会同样也有类似这样的悲剧。记得去年寒假,外公生病了。我好劝歹劝,好容易他答应我陪他去县里面的医院。一到医院什么都不问,x光扫描,心电图,尿检,便检……样样齐全,花去好几百,还拿了一堆的药,回去吃了几天没有任何效果。话说“医院门口朝南开,有钱没钱你都莫进来。”医院,不把你榨干,他不会放手的。润之是实现了他在青年时候说的“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要让所有的中国人,不管是男的,女的,城里的,乡里的,有钱的,没钱的,我都要让他买得起药,看得起病。我要让中国,再也不出像我娘这样的悲剧。”可现在又除了其它的悲剧呀!尽管政府在尽力挽救,但效果还是不明显,何时能真正的做到,有病就医没有困难咧?难上难。
为名为利,奔波于这世间。姐姐跟我说,其实步入社会,就是加入了一场游戏,遵循游戏规则,摸清底线,就可以如鱼得水;不遵循游戏规则,特立独行,就只能在底线上挣扎。是吗?社会只是要把我们都磨砺成流水线上的生产成品吗?对此忠告,快要步入社会的我,不禁胆战心寒。“现在啊,每天不纠结考试便纠结感情,都是自寻烦恼!”同学的原话,也是现在的写照。想起润之他们的大学生活,没有华贵的衣服,没有美味的佳肴,也可以那样多姿多彩。我们呢?都齐全了,还是那样的萧条的生活着。游学、春游、组织诗话会、办工人夜学……充斥着她们大学生活的全部,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是如何的激情荡漾。
《恰同学少年》恰动了我的一卷情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