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骄儿诗》,其中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下: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况今西与北,羌戎正狂悖。
诛赦两未也,将养如痼疾。
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这是唐代的诗人,据说那个时代诗人很吃香,像什么李白啊,白居易啊,都顶顶吃香!李商隐并不是书呆子,但也搞得很狼狈。缘何如此,据说跟他的混功有关,说他不够仗义,鼠首两端。他写这首诗的目的是想叫他的后代不要当书呆子,他的后代有没有书呆子我不清楚,但古往今来都少不了书呆子的存在。
明代有个海瑞,皇帝、大臣、权贵个个不买账,不是书呆子是什么?但可惜他真不是书呆子,他是有一般人无法达到的混功的。对于一个没有后台又没有过硬的文凭(止于中举)的教渝来说,安份守己混一辈子能有个什么好前途?于是他毅然走上了刚正不阿的大路。特别是骂皇帝一事,虽然也要冒风险,但是值。死了是比干,活着就是老子天下第一。你说,我这样骂皇帝都没事,以后骂哪个不成?你还大过皇帝不成?他评价张居正有八个字:“工于谋国,拙于保身”。充分暴露了此人的混功是多么的高深。
话说海瑞虽然不是书呆,但出海瑞的时代,书呆也不少!万历年间,张居正当国,改革搞的如火如荼之时老爸没了。那个时代,大臣死了老爸,一概要回家守制。可是这一走,新政怎么办?于是皇帝下令夺情(意思是照常办公,不必回家了),居正也有意夺情!但大家不干了,要说别人不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连他的门生也不干了。他们自以为他们代表社会的良心,是维护纲常,于是张居正成了有明两百年来第一个被门生反对的大臣。他们虽要被打板子,但九死其犹未悔,自以为所为是正义事业。徒令老师难堪,自家受害,对于国家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所以,说到书呆子的良心,我宁愿他们没良心。
到了如今这样的功利社会,傻子式的书呆我以为是没有了。何为傻子式的书呆?就是圣徒式的书呆,就是上述居正的门生,他们虽然是书呆,但是他们并不自认为是书呆。如今的书呆呢,只剩那种明知是书呆的路,还要毅然走下去的书呆。因为明明知道,所以他们并不会“九死其犹未悔”,而是有的是牢骚。比如诗人,近来自杀、穷极无救的诗人出现在媒体上的比较多。其本人其诗友的表现多是怨天尤人,以为诗人之祸都是社会之错。然而,我认为这样想错了。人要活得有志气,既然选择做书呆,就要毅然决然的做去,要有上述那种明朝书呆的境界,虽九死其犹未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