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部落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创建新部落?

章太炎纪略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11-02-05 00:14:57 点击:3663 回复:4
脱水模式给他打赏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章太炎故居
  
  去年年末之日,细雨霏霏天气,我独自一人去杭州余杭区仓前镇,瞻仰章太炎先生故居来着。
  沿着古老的运河,几番打听,才找到位于河边仓前老街的章太炎故居。因是隆冬季节阴雨天气,又值非双休日,纪念馆内除一个门卫保安以外,四下不见一个参观者。这样的环境颇为符合我喜欢清静的习性。于是,细心观察瞻仰先生旧居,领略一代国学大师的精神风采。
    
  太炎先生故居坐北朝南,面水临街,是一个前后四进加一过道的大宅院,占地不足一顷,建筑面积八百余平方米。前三进为太平天国之前章太炎曾祖父所建,最后一进楼房建于民国初年。院内由前厅、正厅、卧室、书房、、厨房及天井等组成。临街的第一进房曾开过培昌南货店,属章氏义庄,是太炎祖父为赈济族人乡里而开设的。第二进为正厅,虽很破旧,仍不失高昂轩敞之貌,现为太炎先生事迹陈列室。第三进为“扶雅堂”,两层三开间,为章太炎当年的卧室等,最后的第四进为章太炎长兄章椿柏居所。幼年的太炎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受其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憎恶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与日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鲜明特色的民族主义观念。
  
  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享年67岁。章太炎,名炳麟,号太炎,以号行,杭州余杭仓前镇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近代著名朴学大师,著名学者、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1897年,章太炎担任《时务报》主笔,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淡出政治,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光绪十七年(1891)章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朴学大师。他关注经、子之学,逐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为拯救民族危亡,章太炎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又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抨击时弊、奔走呼号,唤起民众,最后,因学术意见纷争,与麦孟华等人分道扬镳。之后他回到浙江,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款洽。1898年春,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戊戌政变后,章氏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1899年夏,他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担任《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代表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先进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会上,他割辫明志,力主驱逐满蒙代表。1902年章太炎再次亡命日本,寓居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极力牵合孙康二派的关系。
    
  在日本,他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同年夏天回国以后,他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采用之前邹容的题签。
    
  为计划撰写《中国通史》,他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期间,还参加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他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中外之“苏报案”,遭遇入狱三年。
    
  1906年他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章太炎撰写《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他参与方兴未艾的国粹主义运动,自1905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学术文字,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之后,又因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不合,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鲜有之巨作,开创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章太炎11月15日就赶回到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年冬,袁世凯委任其为东三省筹边使。
    
  1913年4月,章太炎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梨结婚。他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章太炎敏感地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于1913年8月进京,欲与袁世凯说理。袁不见,章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遂遭袁氏囚禁,关押在龙泉寺。
    
  被袁世凯囚禁时期,他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他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竟遭国民政府上海党部的通缉。
    
  30年代以后,他的活动局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章太炎主张读经,根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他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他的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   
    
  1936年6月14日因病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作者 :千杆竹 时间:2011-02-05 12:11:25
  先贤哲人!
  

作者 :博浪椎1959 时间:2011-02-05 18:21:53
  章太炎故居,太炎先生出生之地,坐北朝南,晚清木结构,临街建筑。太炎先生少年时在此度过了22个春秋,投身革命后也曾几次回家探亲、避难。


作者 :博浪椎1959 时间:2011-02-05 22:55:53
  扶雅堂
  

作者 :博浪椎1959 时间:2011-02-05 22:57:53
  余杭仓前章太炎雕像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