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部落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创建新部落?

略论辛词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08-12-19 02:35:39 点击:14948 回复:26
脱水模式给他打赏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欢迎你加入邂逅人生◆


  


前 言

  
  
  十二世纪下半叶,是我国南宋时期,国势凋零,却是词创作的丰收鼎盛时期。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兴”词人,把宋词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峰。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浑厚雄健,确立并发展了北宋苏东坡所开创的“豪放词”流派,后人把他与苏轼并称叫作“苏辛”。
  辛词将词体的功能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了最大的限度。在辛词创作中,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时政,分析物理。从此,词作与社会现实生活、词人的人格命运更加紧密相连,词人的艺术个性更加鲜明突出。辛词的创作手法不仅借鉴前人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收散文的创作手法,“以文为词”。
  辛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感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虽然辛词的诗化和散文化,有时不免削弱了词固有的美感特质,但辛词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兼容一切可以容纳的内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创作手段,运用蕴藏在当时日常生活中、传统历史里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为后人肯定,称作“唐诗宋词”,其中,辛词创作,厥功甚伟。
  
  一、辛词风格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雄才伟略,是自古以来,文坛绝无仅有,集英雄才子为一身的独特人物。可惜的是,怯懦无能的南宋统治者始终把他看作是一个“归正人”(意思是从北方敌占区投奔过来的),而不加以重用。辛弃疾上书朝廷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政论文章,其中的每一篇,都是收复北方失地战略战术的军事策略理论,当时的统治阶级,只要采纳了其中的一、二个建议,那么南宋的历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写。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苦闷怨愤 ,造就了他“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更使得作者把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情趣,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辛词”旷古未有的独特风格。
  
  辛弃疾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他的人生理想本来是做统兵将领,在战场上博取功名,“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满江红》)。可是,由于历史的错位,“雕弓挂壁无用”,“长剑铗,欲生苔”(《水调歌头》),只得“笔作剑锋长”(《水调歌头●席上为叶仲洽赋》)。于是,辛弃疾转而在词坛上开疆拓土,将本该用以建树“弓刀事业”(《破阵子》)的雄才伟略,用来建立词史丰碑。
  
  辛弃疾写词,有着他自觉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精神世界。他在《鹧鸪天》词中明确宣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为了实现自我的创作主张,他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的创作中。与虎啸风生、豪气纵横的英雄气质相适应,辛弃疾崇尚、追求雄浑壮大之美,“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临江仙》),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他的审美理想。志趣壮怀激烈,意象奇峻飞动,境界波澜壮阔,语言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构成了稼轩词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主流风格。
  
  二、 词境的开拓
  
  英雄形象的充分展示,苦闷忧患的壮志难酬,清醒认识、理性批判社会,乡村风景人物的生动剪影,是辛弃疾对词创作意境的崭新的开拓。
  自唐和五代以来,词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抒情主人公:唐五代时的红粉佳人;北宋时期的失意文士;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又拓展出一类虎啸风生、气势豪迈的英雄豪杰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综观诗词文坛,类似的也不乏其人,可他们往往都是志大才疏,纸上谈兵,空有满腔豪情热血而已,最著名的,当推诗仙李白。惟独只有辛弃疾,才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号。他渴望成就英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 “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在唐宋词史上,没有哪个像辛弃疾这样钟情豪杰、崇拜英雄,尽情抒写英雄的精神品性。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缅怀英雄时,想到的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辛弃疾凭吊赤壁时,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霜天晓角●赤壁》),则显露出英雄壮士的本色,同一环境的不同情绪体验,反映出不同主体的气概本质。
  英雄的历史使命,是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终生。辛弃疾的使命感异常强烈而执着:“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看依然、舌在齿牙牢,心如铁”,“待十分做了,诗书勋业”(《满江红》)。即使是仕途失意,落魄闲居,也难忘他的历史使命,时刻思念着故国江山;虽华发苍颜,但壮心不已:“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殊、欧阳修诸人的从容平和,苏轼的超然旷达,秦观、周邦彦等人的悲戚哀怨,也不同于南渡志士悲愤渐平之后的失望消沉,而常常是豪情激扬:“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长期的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腾涌:“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 “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水调歌头》);“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激烈难平的幽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
  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人物的心态情感个性现象。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和阶段性的特征。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风生: “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馀事”(《念奴娇》);“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
  
  进入中年后,经历了太多的人世危机、宦海浮沉,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腰间剑,聊弹铗”(《满江红》)。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 (《定风波》),“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
  
  被迫退隐以后,更变而为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 “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虽然他仍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常常陷入郁闷绝望之中:“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蓦山溪》)。总之,稼轩词所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英雄人物。
  
  辛弃疾对词的心灵世界也有深刻宽广的拓展。南渡词人的情感世界已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辛弃疾继承并弘扬了这一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他35岁时写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飘泊孤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抑感,壮怀激烈的人生理想无人理解体会的孤独感,交织于胸。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萌生出退隐之念,英雄无功的羞愧感,执着进取的心情,促使他放弃了隐退的念头。欲进不能,欲退不忍,刚强自信的英雄豪杰也禁不住潸然泪下。在这首词中,充分表现了英雄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曲折,深度开掘出辛词长于表现复杂心态的潜在功能。
  
  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在《美芹十论》、《九议》等著作里,他透彻地分析了南宋王朝的社会弊端。在他的词中,往往用英雄特有的理性精神来反思,探寻民族悲剧的根源,因而使得他的词作比南渡词人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他谴责朝廷当局的苟且偷生:“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痛愤英雄豪杰被压抑摧残:“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更直接讽刺宋光宗迫使他休闲退隐:“君恩重,教且种芙蓉”(《小重山●与客泛西湖》)。在他的名篇《摸鱼儿》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抨击:“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首词有多重的象征意蕴,春天又匆匆归去,词人由惜春、留春转而怨春,表现出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对英雄生命徒然流逝的惋惜怨恨。正是基于对时间无法挽留,生命有限的焦虑,故对耽误了自我风云际会、建功立业“佳期”的狐媚邀宠而妒贤害能者,如“玉环飞燕”之流格外痛恨愤怒,诅咒他们必将化为尘土。
  
  辛词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不仅拓展了词境,也提高和强化了词的现实批判功能,对南宋后期词人以词为抗争社会的武器,有着耳提面命的直接影响。
  
  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隐逸情趣的表现。农村乡土,自苏轼的词里初度开垦过后,已经荒芜已久。虽然,期间的朱敦儒,在晚年的词作中也有过描写,“一个小园儿,两三亩地”(《感皇恩》),但那是隐士眼中的生活世界,并非地道的乡野。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景致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例如,《清平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人用剪影式的手法,平常清新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平凡而又新鲜的乡村风景、人物速写,傲然独立的英雄,也有如此真实亲切、平易近人的情愫。
  
  三、辛词艺术特色
  
  意象转换、以文为词、经史致用的多样风格,刚柔相济、亦庄亦谐语言特色,是辛词不同于前人的艺术特色。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灵动变幻,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相对而言,唐五代词的意象主要来源于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至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而一变,他们开始创造出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象和自然山水的意象。至南渡词又一变,此时词中开始出现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稼轩词所创造的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又使词的意象群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换。
  
  本是行伍出身的辛弃疾,有着在战场上横戈杀敌的战斗体验,他既熟悉军事生活,又时刻期待着重上沙场再建武功。因此,当他“笔作剑锋长”时,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雄兵等军事意象,就自然而然呈现于笔端,诸如“千骑弓刀”、“倚天万里须长剑”、“嵯峨剑戟”、“却笑将军三羽箭”、“边头猛将干戈”、“红旗铁马响春冰”、“斩将更搴旗”等军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词史上罕见的军事景观。请看下面这类词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狒貍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水调歌头》上片) 。
  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浑壮阔的审美境界,更能体现辛词的个性特色,也反映出两宋词史的又一重大变化,即男子汉气概的激扬,传统词史中女性的阴柔婉美,最终让位给了血性男子的力度美和崇高美。
  
  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辛弃疾以其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在他军人的意念中,静止的青山能变成奔腾飞驰的战马,林间的松树也幻化成等待检阅的勇武士兵:“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沁园春》),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稼轩词所独具的艺术特色。
  
  稼轩词不仅转换了意象群,而且更新了表现手法,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就采用辞赋的结构方式,“尽是集许多怨事,全与李太白《拟恨赋》手段相似” 以文为词,既是创作方法的革新,也是词的语言变革。前人作词,除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语言外,主要从前代诗赋中汲取语汇,而辛词则独创性地用经史子集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绝后地扩大丰富了词的语汇。南宋末年的刘辰翁曾高度评价辛词变革语言的功绩:“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辛稼轩词序》)。经史散文中的语言,他信手拈来,皆如己出。如《贺新郎》:
  
  “甚矣吾衰也。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首句和结尾四句,都从经史中化出,而富含新意。他用散文化的句法,并不违反词的格律规范,仍协律可歌。名作《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的句式,虽多是散文化,音韵节奏却依旧自然流畅,活泼传神。在词史上,辛弃疾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最为丰富多彩,雅俗并收、古今融合、骈散兼行、随意挥洒、精当巧妙。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俚语、俗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姿是何敻异!”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
  
  内容的博大精深,表现方式的千变万化,语言的兼收并蓄,构成了稼轩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雄浑悲壮、深邃沉郁、清朗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其中最能体现他个性风格的则是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两种词风。写豪气,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渗透英雄豪气。悲壮中有婉转,豪迈中有缠绵,柔情中有刚劲,是稼轩词风异于前人的独特之处。《摸鱼儿》就是摧刚为柔,表面是伤春惜春的柔情,实则深含不屈不挠的刚健豪气,艺术上“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起句三字,“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他晚年所作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狒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虽题为“怀古”,但处处针对现实而发,情怀悲愤激烈,却含蓄吐出,极尽沉郁跌宕之致。
  
  辛词风格的多样化,还表现在他的嘻笑怒骂、皆成佳篇,亦庄亦谐、俱臻妙境。北宋神宗、哲宗(1068~1100)两朝,曾盛行过滑稽谐谑词,但包括苏轼在内,整个北宋的谐谑词,都是滑稽调笑,少有严肃的深意。稼轩本富有幽默感,遂利用这一度流行的谐谑词并加以改造,来宣泄人生的苦闷和对社会种种丑行的不满,从此谐谑词具有了严肃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内蕴。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写贤愚的颠倒错位,《千年调●厄酒向人时》表现官场上圆滑而不失庄重,严峻而不乏幽默,是辛词的又一风格特色。
  
  在两宋词史上,辛词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地位也最高。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词汇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刘克庄就说辛词“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辛稼轩集序》)。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也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与他大致同时代的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等词人,或传其衣钵,或与其词风相近,都属于辛派词人。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08-12-19 02:53:17
  本文参考书籍:
  
  《稼轩长短句》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王国维《人间词话》
  
  《辛幼安文集》等
  
作者 :雨痕20070930 时间:2008-12-19 17:59:18
  小板坐下学习~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08-12-24 15:15:56
  大量引用典故,也是辛词一大特点
  
  《鹧鸪天》下阕“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连用了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新唐书●王忠嗣传》载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韩愈《送石洪》诗,“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三个典故。
  
  辛词用典,又杂又广,真是“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文选、李杜诗,拉杂运用”,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尤其善于连用典故而并非堆砌,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没有一个典故虚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据《世说新语●识鉴》载,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因思念家乡吴中的美味鲈鱼脍,“遂命驾而归”,但在这是“休说”,不要说,这是反用季鹰的典故,说的自己是不归隐的事实;“求田问舍”,用的是许汜典故;“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说的是自己不肯归隐的原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出处在《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时所种柳树,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遂“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作者用桓温事,说的是自己不归隐的结果,年复一年,光阴虚度。
  
  象这样处处有出处,有根据,本来不是作诗填词的方法,而是写文章的方法,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的又一大特点。同样这个特点也是由词的内容,由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决定的。只有以文为词,才能容纳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才能充分表达他无与伦比的爱国豪情。
  
  最是以文为词,最能说明辛词用典特色的,是被明代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创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词中所用的典故,都跟京口有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起句就是千古英雄气魄的孙仲谋,三国吴主孙权,在京口设置重镇,并一度作为都城,他继承父兄之烈,开疆拓土,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京口就是他出生居住的地方。作为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统帅,刘裕以京口为基地,逐渐壮大,削平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曾经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也就是词中所写,“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作者抒思古之幽情、发现实之感慨,孙权、刘裕,都是从百战之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对比南宋统治者,从江北逃来,苟且偷安,蜷缩于江左一隅的小朝廷,更凸显辛辣的讽刺。
  
  再看下阕,深切可以体会辛弃疾用典的必要和手法的高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典中套典,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元嘉草草”,指元嘉二十七年(450)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封狼居胥”是刘义隆的话,其中套用了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典故,就是说原本雄心勃勃,以为必胜,结果只“赢得仓皇北顾”,大败而归,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从此国势一蹶不振。
  
  在写这首词的时候,南宋朝野在韩侂胄的鼓动下正是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之声,辛弃疾却提出这么一个历史教训,是因为他反对轻敌冒进,主张暂不起兵。可是他的主张没人采纳,他在词里发出的警告也没人听,而且就在他写这首词的1205年秋天,又被罢官了,第二年北伐开始,第三年大败,金军分九路渡过淮河追击,一连攻陷十余州,扬言造舰渡江,南宋朝廷上下震恐,急向金帝国求和,金国答复说,必须交出祸首,没办法,只好设计杀了韩侂胄,把人头送到金国首都中都(北京),悬挂街头,订立了更屈辱的《嘉定和议》。
  
  下阕第二层意思,在“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在43年以前,率众南归的。
  
  23岁的辛弃疾,率领五十人冲入五万金兵营中,活捉叛徒张安国。同时又号召一万汉兵反正,突围渡淮河到了临安(杭州),投奔南宋。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其中就包括这一壮举。当时高宗已经退为太上皇,刚即位的宋孝宗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进行北伐,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形势大有可为,可是符离集败退后,主和派重新得势,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辛弃疾的报国之志也就无从施展。
  
  “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时机难得而易失,四十三年后的现在,与当年大不相同。
  
  这就是词的第三层“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是怎么回事?“元嘉草草”,不但没能“封狼居胥山”,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佛狸”就是拓跋焘的小名。这个佛狸拓跋焘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佛狸祠下”怎么会又有了“一片神鸦社鼓”呢?在老百姓看来,有庙就有神,有神就能保佑没灾没病五谷丰登。春社秋社,迎神赛会,歌舞作乐,至于庙宇供奉的是个什么神,什么来历,老百姓不会去探究与追查的。
  
  而词人辛弃疾却把它们联系起来的,43年前,金兵南侵,金主完颜亮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700年后完颜亮的代名词,辛弃疾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佛狸祠在辛词里是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佛狸祠都成了金兵的指挥所,词人记忆犹新。如今43年过去,眼前的佛狸祠下已是一片神鸦社鼓,和平安宁景象,全无战斗气氛,民心士气,大不相同,北伐又从何谈起?“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强烈对比,使得词人不堪回首,百感交集。
  
  那么,辛弃疾是否认为良机已经错过,局面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对于这次北伐,他赞成,但认为必须慎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他向朝廷建议,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实际就是自荐,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北伐重担,当然没能如愿。于是,作者发出了,“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
  
  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人们都很熟悉的,关于廉颇的这段典故。当年,赵国已经很危急了,赵王派使者看望廉颇。
  
  廉颇当然知道赵王的用意,于是,“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可是,他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让他们说廉颇的坏话。于是,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样,廉颇终于没有再被起用,赵国也很快就灭亡了。
  
  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就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了当时民族矛盾和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交叉点上,这样复杂的情形和莫名的感慨,不用这一典故,还能用什么词语,仅仅11个字将它表达出来?所以,辛弃疾绝不是掉书袋,而是正象清代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中所说:“有英雄语,无学问语”。
  我们结合辛弃疾作此词时的全部背景,就会理解如此深广的忧愤,如此复杂错综的矛盾,只有用一系列的典故才能表达出来,我们惊叹作者用典的出神入化,天衣无缝,典故所起的作用,它的艺术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不是辛词的缺点,而是体现了作者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才华和非凡能力。
  
作者 :酸心柠檬 时间:2008-12-24 19:17:49
  坐下听课
作者 :飞燕踏春 时间:2008-12-25 22:15:25
  用心学习
作者 :酸心柠檬 时间:2008-12-26 21:45:19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 :酸心柠檬 时间:2008-12-26 21:48:18
  都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想请教老师释解
作者 :博浪椎1959 时间:2008-12-26 23:00:4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及学问为人之道,用三句词来概括人生途中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树立目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探索目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寻到目标。
  
  简括就是这么三个过程,仔细分析可以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论文,王国维本人就有详尽的论述,每个人依据自身的经历,可以有各自的体味。
作者 :雨痕20070930 时间:2008-12-30 23:16:38
  偶滴头都听大了~
作者 :酸心柠檬 时间:2009-01-01 12:36:36
  我滴头也开始有点晕了
作者 :是非非是无极 时间:2009-01-03 13:17:43
  慢慢看漫漫看,不会头大滴:)
作者 :陌指纤尘 时间:2009-01-14 21:13:44
  溜达,溜达,(*^__^*) 嘻嘻……
作者 :半指流苏 时间:2009-01-15 21:36:40
  我咋都不懂呢?谁教教我啊?
作者 :博浪椎1959 时间:2009-01-16 10:20:15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年少时,最爱读。
作者 :半指流苏 时间:2009-01-17 19:02:30
  还不如直接说我笨呢,(*^__^*) 嘻嘻……
作者 :是非非是无极 时间:2009-02-03 19:15:49
  学习:)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10-02-10 10:55:26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作者 :博浪椎1959 时间:2010-03-10 10:10:3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作者 :千杆竹 时间:2010-08-09 22:20:5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11-02-13 17:43:01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者 :小如果儿 时间:2011-02-21 23:23:38
  赏图回味中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11-02-28 07:44:00
  辛弃疾墓
  
  郭沫若书撰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作者 :千杆竹 时间:2011-04-09 14:59:31
  举杯莫叹廉颇老,花开彼岸稼轩词
作者 :深谷幽兰开无主 时间:2011-04-20 22:53:06
  欣赏,学习
作者 :小如果儿 时间:2011-06-16 22:37:51
  真好
楼主春申君CSJ 时间:2011-07-10 04:51:57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鸿雁南飛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