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年月,当是物资匮乏时候。直到今日,我还是弄不明白,那时候,开荒造田、围垦海涂,一律改种粮食;老百姓家里凡是金属制品,锅碗瓢盘等的都砸碎了,用来土制小高炉去冶炼钢铁。还美其名曰:“有粮有钢,心中不慌”。可想而知,结果会是怎么样?那“1070万吨钢”(当时,全国年钢产量的预定目标),天知道这其中有多少真正可以派作用途的钢材?普通老百姓日常需求的什么都要限量供应。布票、粮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煤球票、柴火票……,林林总总,估计不下三五十种。直至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一些地方政府首脑,还在为解决“老百姓吃豆腐难”的问题,而煞费苦心,当作自己任上的一件首要政绩来身体力行。当然,这些如今听来近乎是“天方夜谭”的故事,那个年代当时,却实实在在发生于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由于“穷日子”的后遗症,记得我第一次发饷开工资,沿着当年青春路上,盐桥至菜市桥那一段吃食一条街逛过去,边走边买边吃,扎扎实实地实现小时候因囊中羞涩,徒然眼馋而饥肠辘辘即立下心愿目标。
如今,也没见粮田增加了多少,不少地方还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全国也就那么几个屈指可数的产粮大省,可鲜有耳闻吃不饱、穿不暖的事例。倒是经常见诸报端影视,“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比比皆是。这不,时下不是有一句流行语,“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来大力推广“全民减肥”运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