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海啸还没有尘埃落定,随着各国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刺激全球市场恢复活力,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升。
3月底,作为亚州开发银行第三大股东,中国的态度导致亚行推迟批准试图向印度与中国领土争议地区贷款。亚行对印度的国别伙伴关系战略是亚行在2012年前对印度投放贷款的概要,中国之所以反对这一多边发展计划,是因为意向贷款项目中包括我国藏南地区,即印度所称的阿鲁纳恰尔邦。
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中国不承认印度认定的边界的合法性。中印双方争议地区约12.5万平方公里。
作为新兴经济体,印度去年接受了亚行的贷款总额达到了29亿美元。亚行因为中国反对而推迟批准贷款计划,很显然,是因为印度试图把对它所称的“阿鲁纳恰尔邦”的实际占领合法化和国际化。这样公然挑衅中国主权利益的行为违反了双方在2003年签订的《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因此中国明确反对并行使在亚行的董事权利理所当然。
就在亚行作出决定几天之后,印度总统帕蒂尔迫不及待地乘坐印度政府首架“空军一号”专机,首航就选择了“阿鲁纳恰尔邦”。这是印度总统对争议地区的首次访问,宣示主权的意味非常明显。印度在这一地区驻扎了精锐部队第82山地旅,与之对应,中国去年向中印地区增派了机械化特战队。
中印关系中,边界问题是核心障碍,而这一问题的产生源于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
1914年,在中英藏西姆拉会议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泛嗬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的边界,逼迫西藏代表割让达旺地区。在会议文本上,英藏代表签字批准了该方案,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自那时起,中方从没有承认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
印度从英国殖民地实现国家独立之后,从1951年开始逐步蚕食达旺地区,1954年,印度官方地图首次把麦克马洪线划定为合法边界,印度一方面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一面却“继承”其殖民宗主国的侵略劣根。
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以武力教训了印度的贪婪,印度总统帕蒂尔在视察“阿鲁纳恰尔邦”时还念念不忘曾经被中国打败的历史。
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与国家实力的快速增长息息相关,中国实行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发展道路,是因为妥善处理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但是,在中国与韩国、日本的东海争端、与东南亚几个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在西南边界与印度的争端日益突显,这些国家害怕中国的快速发展对他们已经侵占领土、已经获得的实际利益不利,态度日益强硬,还试图引入外部势力,与中国抗衡。严峻的现实不容我们继续执行传统的韬光养晦政策,这在那些国家眼里已经成了软弱可欺的机会。
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正在前所未有的增强。前不久召开的伦敦G20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一方面宣布中国将更多地承担国际义务,同时,也呼吁改革国际贸易货币体系,逐步摒弃以美元作为国际贸易基础货币的体系性弊端,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在中国逐步增加国际事务的参与度的同时,美日欧也在努力捍卫其西方发达国家集团的即得利益,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国际事务中,西方集团一直以来都是规则的制订者,在这样的秩序里,改变行事规则对中国来说是空前的挑战。而平衡捍卫主权与和平发展之间的矛盾,更是中国紧迫的外交课题。
在国际舞台上成为聚焦的新兴力量中心,中国已经准备好了,但对于中国与周边有领土争议的国家在亮剑的同时,如何避免锋芒影响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考验中国外交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