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女乳糜献佛祖
——腊八粥的来历
中国古代原有腊祭的风俗,祭祀门神、宅神、灶神和祖先等。汉代以十二月为“腊月”,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后来腊日定为十二月初八。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徒认为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澈悟“众生平等”,忽然得道的日子。为了纪念佛祖“豁然悟道”而成佛,宋代的佛家弟子举行盛大的浴佛活动,还要熬大量的腊八粥,布施给人们。在宋代笔记中,有许多记载腊八粥的资料,《东京梦华录·十二月》中载:“初八日,……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谓:“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各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名佛粥。”
佛教门徒为何如此重视腊八粥呢?这可以上溯到释迦牟尼成道成佛的故事。
释迦牟尼原是印度迦毗罗王国的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是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时期的人,与我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他出生以后七天,母亲就去世了,由姨母养育长大。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的生活是优裕舒适的,衣着华贵,饮食丰富,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父亲对王子寄以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和武艺等。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立功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主——“转轮王”。他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后生下儿子罗睺罗。
当时,古印度各国之间正进行互相讨伐、兼并的战争,整个社会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之间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冲突。在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作为释迦族的王太子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觉得世间是个无常的状态。又联想到人生下来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等等苦难的情景,感到人终生都要被烦恼所困扰。他为了悟道,获得精神的解脱,于是,在29岁的时候,不顾父王的劝阻,毅然别妻离子,舍弃王位,剔除须发披上袈裟出家修行。
出家后,悉达多走遍了名山大川,访遍了著名的学者,寻求悟道的途径。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修行,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解脱。但是,他并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后离去。然后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跟随数论派信奉者修习禅定,但仍认为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于是又来到了跋伽仙人苦行林,这儿有一条尼连禅河(今法尔古河)。他在这儿苦苦修行,露天静坐思惟,“静心守戒,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整整六年,最后“身形消瘦,有若枯木”。悉达多终于认为,这样苦行下去无助于达到解脱,决定放弃苦行,改为“思惟法”,“离欲寂静”,达到解脱。
于是,他跳进尼连禅河,洗去了6年的满身积垢,因身体瘦弱,洗完后竟无力上岸。这时一位路人用一根树枝把他拉到岸上。上岸后,他挣扎着爬到一棵毕波罗树(后称菩提树)下,终于昏倒过去。
这时,一位名叫苏耶坦的牧牛女,正赶着一头奶牛,走了过来。牧牛女看到树下昏了过去的悉达多,连忙喂了他几口清水,悉达多慢慢地清醒过来了。牧牛女看出他是饿昏了,就取出自己的午餐,可那团米饭已变得硬梆梆的,这种饭怎么能让病人吃呢?这时他听到牛的“哞哞”叫声,忽然醒悟过来,连忙去挤牛奶,用盛米的小罐子接住,然后调成糊状,用火烧开。悉达多吃了牧牛女奉献的“乳糜”(奶粥),恢复了体力,便在毕波罗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发誓:“我今若不证天上大菩提(觉悟),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的潜心思考,对人生之所以痛苦的原因,及达到灭苦的方法等都大彻大悟,感到心里平静如水,一切烦恼不再从心头升起,心情豁然开朗。终于在二月八日,即中国夏历的十二月八日那天悟道成佛。
悉达多成佛时已经35岁。从此,悉达多被人们称为“佛陀”,或称“佛”,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成道以后,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牧牛女奉献乳糜,使苦行后的释迦牟尼恢复了体力,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所以牧牛女献乳糜的故事被载入佛经。于是,后来的佛家弟子在腊月初八总要煮粥纪念佛祖成道。这就是吃腊八粥的来历。
腊八粥本来是寺院斋僧施俗做功德的,后来民间竞相仿效。明清时期,朝廷还向百官赐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曾详细地记载了腊八粥的配料和制作方法:“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不过,它已经和元宵汤圆、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重阳糕等一样,成为人们的节日食品,而没有什么宗教色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