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二日,是历史上的“双十二事变”,又叫“西安事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撺掇张学良,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匆促抗战。这一历史事件的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无须在此赘言,倒是想起了一个人物来了,因为与我们杭州有些关系,他是杭州建市以来的第一任市长邵元冲。
邵元冲字翼如(1890-1936),浙江省绍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秀才。
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杭州浙江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同年,加入同盟会。
宣统元年(1909),举拔贡。次年,考取法官,任江苏省镇江地方审判厅庭长。
宣统三年,东渡日本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国,任上海《民国新闻》总编辑。
民国2年(1913)7月,“二次革命”起,赴江西湖口,参加讨袁之役,失败后亡命日本。
3年,加入中华革命党,并担任《国民》杂志编辑。后任中华革命军绍兴司令官,与夏尔图谋控制浙江,因事泄逃亡上海。
4年12月,在上海参与肇和兵舰起义。
5年,在山东淮县参与组织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再遭失败。
6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任陆海军大元帅,邵被任命为大元帅府机要秘书,并代行秘书长职务。
8年冬,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以后,奉孙中山之命视察海外国民党工作,游历美、英、法等国,并去苏联学习军事,再去德国游学。
12年11月,在莫斯科结识正在访苏的蒋介石。
13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补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13年5月13日,被孙中山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13年6月,又兼任粤军总司令部少将秘书长,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
13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任孙中山机要主任秘书。到北京后,又兼任《民国日报》社社长。
14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时,邵为遗嘱见证人之一。11月,与邹鲁、谢持等在北京西山召开“ 西山会议”,公开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5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大”,通过《弹劾西山会议决议案》,邵受到书面警告处分。3月,西山会议派又在上海召开所谓“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被推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5年5月,应蒋介石邀请,南下广州,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部长。
民国16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占浙江后,邵任浙江省政治分会委员兼杭州市市长,是杭州市的第一任市长。
民国17年初,任广州政治分会秘书长。4月,到上海创办《建国》周刊,后迁至南京出版,并改为月刊,任社长。
民国18年3月,在国民党“三大”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并兼任国民党中央党史资料编纂委员会常务委员,民国19年12月,又兼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
民国20年以后,任国民政府委员、立法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及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
民国24年春,因对日外交问题与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兼行政院长汪精卫发生矛盾,遂辞去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游历陕甘宁,青绥晋等省。
民国25年12月初,应蒋介石电召去西安。12月12日,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时,邵企图从西京招待所跳窗逃遁,被士兵开枪击伤,两天后卒于医院。
邵元冲著有《各国革命史略》、《孙文主义总论》、《西北揽胜》、《邵元冲日记》等流传后世,纵观其一生,也算是个人物,可惜天不假其余年,死于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