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台北11月7日电(记者 苏丽闲、陈耀桂)宋东文先生,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也是若水堂董事长。
若水堂是台湾最大的简体字图书连锁书店,在台湾从北到南一共有6家。自2002年开始,宋东文将大陆图书源源不断运进台湾,每年销售数十万册。大陆最近刚出版的、很红的《朱镕基答记者问》,也摆在若水堂的书架上。
5日下午,中评社高层访问团与宋东文先生在位于台湾大学旁的若水堂书店,深入长谈。
“在台湾卖大陆书,处处陷阱、步步地雷”。宋东文一坐下来,就说出他的感慨。他说,因为台湾有政策法规限制,又有版权等问题,经营大陆书真是不容易,做了七年,今年才首次有望达到收支平衡。
经营大陆图书不赚钱,甚至会赔钱。但宋东文认为,这有助于促进两岸交流,培养台湾年轻一代的“中华情结”,于是他坚持做下来。宋东文介绍,“若水堂”的名字缘起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宋东文是一个“左统”,长期承受各种各样的评价,贬的,褒的都有。是什么力量让宋东文能够长年坚持推动两岸文化、学朮交流?宋东文说跟他年青时候的信念或理想有关。
宋东文特别传给我们一篇有关他的文章,供我们参考。宋东文曾说,读大学的时候他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宣言》,立即有一种终于找到精神家园的兴奋。从那天起,他便开始“心向祖国,心向统一,心向共产党”。
30多年过去了,世事变迁,两岸关系大跃进,宋东文对世界与政治均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统派”的立场却没有改变。
一个人在20岁的时候有过梦想与激情,是非常自然的。但是,到50岁的时候仍然能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却是绝顶幸福的一件事。在某种意义上讲,宋东文做到了。
宋东文说,当他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年龄时候,“我认为我能够抓这个事情,帮助两岸之间的互相了解、理解,帮助两岸人民的友谊,我认为我能抓的事情就是这一块,在有限的资源之下,也许能这样做。”
宋东文说,讲得比较高尚一点,他其实对于中国未来的振兴、富强,是抱着比较大的热情,毕竟做生意赚了一笔钱,所以就做了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从事两岸交流工作不要抱有得失心,理想或是成就,最后你还是要把它变成一个兴趣”,宋东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之中,“你自己看到的、见到的、参与的、结交的朋友,或者在里面自己心中的感受,这都是我个人的收获。”
“何况人生已经走了那么长的时间,坚持也是一个美德啊!”宋东文对我们这样说。
他又说,这样的付出对他来讲,也负担得起,“在有限的付出之内负担得起”。
他说,目前控制每年投放在夏潮基金会的资金约六百万(新台币,下同),投放在书店的资金约四百万。个人生活部分约需要几百万一年。依这样的经济能力,“维持生活到80岁也没问题,过得当然很快乐”。
宋东文早年做电子生意,积累下一定的财富。在2002年成立专门在台湾经营大陆图书的若水堂连锁书店之前,1996年,宋东文成立了夏潮基金会,开始致力于两岸交流,他也因此一度被视为“台奸”。
“夏潮”这两个字,在许多台湾人的记忆中都非常深刻。《夏潮》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著名的左派杂志,主张社会主义,认同北京政府,主张中国统一,被人称为“左统”,相对应的,蒋介石主张的“中华民国统一全国”则为“右统”。
《夏潮》影响了一大批当时台湾的热血青年,宋东文便是其中一个。
宋东文的父亲是一名来自陕西的老兵,退伍时也只是一个少尉。生长在清贫的家庭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宋东文成为一个台湾当年社会的批判者,向往更公正的社会。在中学时代,宋东文便被李敖、柏杨的书所激励,而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共产党宣言》和《夏潮》。
据宋东文推荐给我们的那篇文章介绍,大三的时候,宋东文成为《夏潮》的义工,利用课余时间去推销《夏潮》,向人们介绍其中的思想。在宋东文看来,《夏潮》开辟了许多“台湾第一”,比如,是第一个谈环保的杂志,第一个谈女性主义的杂志,第一个反核的杂志,第一个讨论农民问题的杂志,第一个关心工人阶层的杂志,第一个关注本土历史的杂志……当年被《夏潮》所激励的一代青年,自称“夏潮人”。
几十年过来了,《夏潮》杂志早已经不在了,昔日的“夏潮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人进了国民党,有人进了民进党,有人仍然坚持“统派”立场,有人则开始主张“台独”。上世纪80年代曾经成立“夏潮联谊会”,后改为“夏潮联合会”,有会员几百人。今天台湾的一些统派政党,如中国统一联盟、劳动党、劳动人权协会等,重要人物都是当年的“夏潮人”。
至今,宋东文没有参加任何政党,但他成立了“夏潮基金会”,之所以用“夏潮”二字,完全是基于当年对《夏潮》的那份感情。基金会的全部资金均来自他个人的捐款。
宋东文介绍,目前基金会推动的两岸交流主要在三方面:一、2002年开始资助大陆学者来台短期研究,目前受惠的人数已达61人;二、两岸青年交流,跟大陆的宋庆龄基金会合作,两岸青年交流目前已经踏上新台阶,他们主要做“精品”的,最早开始搞民宿让学生住进平民家;三、两岸文化交流,要求交流有“内涵”,最近做的有作家交流等。
宋东文有一个计划:在资助100名大陆学者考察之后,在大陆办一场学术研讨会,讨论两岸的关系。
是否资助100人后就会停止?宋东文说,不会,会做到死。死之后,假若基金会没有新的金主, 就没有人做了。
宋东文曾患恶疾,手术后复发一次,还存在再次复发的可能。
宋东文推荐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夏潮基金会资助的第55名“夏潮学者”方刚。方刚说,宋东文做的这些事情,在台湾很长以来不被看好。两蒋时代反共,宋东文这样的人是敌人;李登辉、陈水扁的时代搞“台独”,作为统派的他仍然是敌人;直到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大改良,国民党才发现,宋东文确实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追求两岸共同的利益。
2009年1月,宋东文被授予第一届“江丙坤两岸交流贡献奖”,也算作一种迟来的“平反”吧。
仍然有许多人无法理解宋东文拿出自己的资产去做这些事情。仅以“夏潮学者”项目,他便已经花掉了约100多万人民币的私产。宋东文说,当他在台湾或在大陆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明确感觉到有许多人认为他拿了中国共产党的钱,是被共产党收买的,有些人甚至会露出不屑的表情。
方刚说,但是,我理解宋东文。许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激情与梦想,但到中年之后,这激情与梦想多数早已灰飞弹尽,变得非常务实了。而极少数人,仍然可以保存那份青春的理想。但是,他们中只有非常少的人,可以去实现自己青春时的理想。宋东文是幸运的,他属于这极少数人中的极少数。
方刚曾在一次见面时对宋东文说:“你做这些这事的时候一定很幸福,你在圆梦。”
宋东文回说:“你是唯一理解我的学者!我帮助你们来台湾考察的时候,确实感受到自己非常幸福!”
对于今天的大陆,宋东文同样像许多台湾人一样,有许多不满意。但宋东文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些台湾人因为对大陆的不满意,而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宋东文则认为:“它是有许多毛病,但它就是我的祖国,我又能怎么办呢?只是希望它越来越好,同时自己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008年夏天,从8月4日到北京,至8月29日离开,宋东文整整有26天在北京。那次去,唯一的目的就是看奥运,包括比赛的场所,能够去参观的就尽量去看,也看了许多比赛。
宋东文说,他看了开幕式,有多个“蛮有感觉的一刻”,其中一个是升旗,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他说,我们抛开政治的认同不谈的话,那一刻也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我相信中华民族的儿女,在那一刻都感觉得到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刻用办奥运来代表这个民族重新站立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方刚说,私下里,宋东文会承认,他仍然可以用两个字来被概括:左,统。但是,在台湾社会,他有时不敢承认,因为“会不被尊敬”,会被认为对台湾“没有良心”。因为“统”在台湾已经被污名化了,何况又加一个“左”呢?!
宋东文说,他所做的,对于两岸关系的促进,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但是,大海不正是由这样一滴滴水组成的吗?
受过宋东文资助的方刚在文章中很有感慨的说,每一个“夏潮学者”,每一个经由夏潮基金会组织去大陆交流的台湾学生,每一个曾受夏潮基金会点滴恩惠的人,都不应该忘记这一个人和海峡两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