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2010年《第十放映室--电影过年》【精彩】直播中----【文字解说系列九】
《拉贝日记》: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媒体都更为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而对于战争片这个类型,这一点更是如此。由于战争电影及与战争相关的电影一般都耗资巨大,因此它会比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更加鲜明地表达和反应出各种流行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从一部战争题材电影的观众反应中,看出当下社会对某个历史时期或事件的态度和思考。
而对于所有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来说,以何种态度和历史观去面对这个民族集体回忆上的巨大伤口,都是直接关系到影片成败的最关键所在。此种类型的影片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许根本没有平庸的机会——要么被观众赞誉,要么被观众唾骂。对于《拉贝日记》这部中德合拍的电影来说,它虽然在价值观上能够被大多数中国观众所接受,但在票房方面却毫无疑问地一败涂地。
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中国和德国这两个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的国家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和受害者,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party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并立法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而这是《拉贝日记》这部电影能够被拍摄出来的一个最根本前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party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国内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party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道德感和良心,并在这个过程中将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并指引他去做最基本和最崇高的事业,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对于曾经有着切肤之痛的中国观众来说,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在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面前,伴随着时间推移,那种集体梦魇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释放,所以并没有消散,一直在巨大的沉默中沉淀。70年后的我们,仍然能感受到那种巨大的沉默背后所积攒的怨念。面对在黑暗中追逐光明的举动,勇敢者会感慨光明的珍贵和自我救赎,怯懦者会哀叹人生的虚无和自我欺骗。但无论如何,那丝光明总是存在的,只看我们如何去选择。
在电影中 ,拉贝虽然是一个中国人口中的“活菩萨”,但他实际上还是一个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和辛德勒不同的是,拉贝是在一次西方人内部举行的选举中成为了南京国际安全委员会的主席,并不是自己主动选择承担起这个责任的。也就是说,虽然命中注定他将成为英雄,但在诞生的过程上也要尽显规则的平等。这也是西方文化中的一个经典悖论逻辑,崇尚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但英雄却往往又是命中注定的。
作为人物的关键转折点和标志性事件,拉贝和美国医生威尔逊一同高唱反希特勒歌曲的时刻,成为了这个英雄人物的**礼。《拉贝日记》并没有刻意回避拉贝的纳粹party徒身份,但却通过这个情节,让拉贝真正走上了通往英雄的道路。这种纯粹正义与纯粹邪恶的二元对立,以及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过程,可以说是西方式英雄的精髓所在。
当拉贝成为一个英雄后,他的身上就开始聚集了西方式英雄的所有特点:孤独,勇气、阿喀琉斯之踵、领袖气质和邪恶的敌人,以及需要英雄去保护的的女性同胞。在这些西方式英雄的典型元素烘托下,拉贝完成了一个英雄诞生、成长和加冕的过程。在电影的结局,拉贝被迫离开南京安全区回国,但他已经走完了英雄的成长道路。因为他拥有了用勇气和力量与邪恶势力斗争的正义感,拥有了救助无辜者的同情心,也拥有了他的人性良知与责任感。
作为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拉贝日记》无论是技术还是艺术,都已经做到了西方主流电影工业的及格线之上,仅就电影而言,我们已经无法苛求更多。但是,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讲述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仅仅只有艺术和技术是不够的。一个完美的西方式英雄在一场巨大灾难面前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许对于欧洲和北美的观众来说是足够感人了,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在约翰·拉贝的身后,仍然隐约留下了一些遗憾。
在正常的表达下,战争电影的主题基本都是在努力升华和质询一个民族如何看待某一具体冲突,无论当代还是历史的,以及这一冲突如何随时间的推移对“集体梦魇、习俗或欲望”产生的沉淀作用。对于这样的一个愿望,一部西方视角的电影很明显是不够的。而这种遗憾是《拉贝日记》所无法弥补的,因为它虽然涉及到了“南京大屠杀”,但电影的主旨还是在讲述一个普通德国人如何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完**性救赎,成为英雄的故事。它虽然作为一部电影已经达到了足够优秀,但它还是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升华、质询中国人的集体伤痛。这并不是电影技法的失误,也不是电影立场的失误,而是因为这样的一场巨大灾难和伤痛,虽然有人性的共同之处,但那种痛彻心扉的悲怆和发问,只能由中国人自己完成。
《赛车风云》:或许国内发行商觉得《速度与**4》的片名看上去太像一个B级片的无聊续集,所以国内公映时直接把片名改成了《赛车风云》。这显然是低估了国内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熟悉程度。《速度与**4》刚刚在北美创下超过700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纪录,不到两周后国内就引进公映,因此也获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赛车风云》是典型的追车动作戏,第四集最大的卖点就是两个第一集搭档主演文·迪塞尔和保罗·沃克的一起回归,加上其他配角,这部续集可谓阵容整齐。回看2001年《速度与**》第一集时,文·迪塞尔刚刚演完后来饱受好评的低成本科幻片《一片漆黑》,最多只算一个刚冒头的新人,而保罗·沃克之前更是鲜有人知,都没想到这部追车动作戏成就了包括他俩在内的一批新人。有趣的是两人像商量好般,前者缺席第二集,后者缺席第三集,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客观上着实给这第四集做足了铺垫。
第四集里最吸引人的的确就是几场眩目、刺耳的追车戏,的确拍得有创意,无论是片头抢劫油罐车还是跨越边境的隧道追逐,都拍得足够精彩火爆,而且在动作场面方面,从片头保罗·沃克追逐嫌犯一段,就明显感到影片受近两年《谍影重重》系列和007电影的影响,高速剪辑的风格上也算与时俱进。然后加上经典的肌肉男加美女的搭配,足够让观众在影院看得爽,听得过瘾。
《星际迷航》:本片原名《星际旅行》,在国内公映时翻译为《星际迷航》。作为科幻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系列之一,国内译名不知是小看了国内观众对于《星际旅行》电影系列的熟悉程度,还是出于某种神秘的忌讳。不过无论片名叫什么,如果一句话评论这部电影,那就是——无论你对这部电影报以怎样高的期待,“企业号”处女航的冒险故事都足以你得到满足。
这是“企业号”飞船在大银幕上的第十一次旅程,但却是柯克船长和他的战友们的太空冒险处女航。虽然《星际迷航》在美国四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星际文化”,“星际迷”和“星战迷”两大阵营构成了美国科幻电影迷的基本群体,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比起《星球大战》系列,《星际旅行》系列要陌生的多。
这部《星际迷航》一方面通过眼下时兴的类型片类型混合的方式,来争取新世纪的年轻观众,同时还在展现人物年轻魅力同时,强调角色的内心刻画,这样在最大范围包容了新世纪以来的年轻一代观众群。同时,面对死忠的铁杆星际粉丝,这一部《星际迷航》又严守星际系列的众多基本设定不变,而且强调所有细节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甩开庞大沉重的历史包袱后,导演艾布拉姆斯得心应手地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故事,也是一个能够跨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故事:两个轻狂莽撞的年轻人,因为命运的指引而携手踏上命中注定的英雄之路,赢得终极的正邪之战,完成英雄的**礼,并为更伟大的目标而一同奋斗。
这样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再配合几乎从头到尾从不停歇的眩目特效场面,一个既能够刺激感官也能够触动心灵的全新故事就这样来到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而一个全新传奇,也在一个新的宇宙中重启开启,并带领观众驶向宇宙这个人类最后的边疆,一同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找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
《博物馆奇妙夜2》:作为大获成功的《博物馆奇妙夜》的续集,这部家庭喜剧电影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博物馆展品复活”这个老创意玩出新意思。结果导演肖恩·利维向《变形金刚》的导演迈克尔·贝学习了一把,把《博物馆奇妙夜2》的故事搬到由19个博物馆组成的“史密森尼博物馆群”,所以这次的策略就是“博物馆更大,博物馆更多,复活的展品更古怪”,从这一点创意来说,对于一部合家欢的家庭喜剧,还算交代得过去。
这次保安拉利为了拯救自己的一群古董老友,要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里要跟几个历史上最猛的恶人为敌——古埃及法老王+伊凡雷帝+拿破仑+芝加哥匪帮头目,而且拉利还忙里偷闲跟美国首位越洋女飞行员来了一段“博物馆奇缘”。最后当然是大团圆结局,老朋友们得以团聚,更重要的是保安拉利重新领悟了简单质朴的生活真谛——要做热爱的事情,跟爱的人在一起。
影片故事、人物的智商基本都停留在小学六年级以下,片中只有艾米·亚当斯扮演的女飞行员表演让人感到有新意,相比之下,其他人物的演出都像木偶般机械。显然影片定位于家庭观众,所以当观众看着本·斯蒂勒在银幕上的各种低幼的搞怪、搞笑段落,对于这样主动挠观众胳肢窝的电影,任何板起面孔、严肃认真的批评都会变得跟影片一样滑稽。所以,要么干脆不看,如果买票进了电影院,本·斯蒂勒绝对能让你开心傻笑九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