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将鼎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相传大禹建立夏朝后曾铸九鼎,象征九州,此后的夏、商、周各代帝王都将九鼎看成是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谁得到了九鼎,谁就得了天下。秦灭周以后,曾将九鼎迁至自己的国都咸阳,可惜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九鼎不知去向。从流传至今的一些成语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鼎的重视。
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武则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重新铸造九鼎,据说用铜数十万斤。为此,武则天作了一首《曳鼎歌》来颂扬自己的丰功伟绩:
羲农首出,
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
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
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
方建隆基。
细心的朋友不难发现,诗词的最后一句为“方建隆基”,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出现了自己祖母的诗句中,《唐会要》中记载:“中有隆基字,开元中,姚崇等以启运休兆,请宣付史馆。”由此看来,这好像只是巧合。
再细心的朋友还可以发现,前面一句诗中同样隐藏着一位武则天后世子孙的名字。唐玄宗李隆基的孙女,也就是唐肃宗的第六个女儿纪国公主李淑,字上玄,与“上玄降鉴”中的上玄完全相同,难道这又是巧合?
《全唐诗》中共收录了包括《曳鼎歌》在内的武则天的四十六首诗词,其中有一首诗词中包含了当时一位料事如神的大臣的名字,这不得不使人怀疑武则天是在刻意而为。这些诗词中隐藏了什么样的惊天之秘呢?
唐太宗一首诗词中的部分诗句同样诠释了这一秘密,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不可能详细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我写的一篇小说中找到答案。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16/658251.shtml
除唐代帝王的诗词外,小说中还选取了多首宋元时代的诗词,对于每一首诗都作了多重的注释。这些诗词和其它一些著名的绘画、建筑等经典作品中的惊人发现,构成了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和破解众多历史文化谜团的主线。喜欢唐宋诗词的朋友,不妨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