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苏东坡之生平简介
苏东坡是个活得很热闹的人。什么出格干什么。
看这一段典故:“当尧之时,皋陶为上,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这种史实被他用来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竟然是他杜撰的,而且竟然凭此取了进士。露馅也是他自己给露出来的。请门师的时候有熟读三坟五典的老儒问他:你那段杀之三,宥之三,是从哪本书里看来的呀?这个大才子居然说:想当然耳。 (皋陶,是一个部落首领,传说舜时被任为掌管刑法的官。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春秋时期的英、六等国是皋陶的后人。宥:宽恕。坚:严厉。宽:仁德)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不守规矩的人。
他当爹也不守规矩,和自己的儿子兴致勃勃地取松烟造墨,差点把房子给一把火烧掉。他当官也不守规矩,贬官到黄州,虽然处于软禁之中,但他违反宵禁,半夜爬城墙去外边玩;官府规定不许私宰耕牛,他竟然偷吃牛肉。
而且他还和酒徒娼妓混在一起,饮酒唱和,十分热闹。有一个传说,说在一次筵席上,一个歌妓李琪走来向他求诗。苏东坡从未闻其芳名,但并不推托,立即吩咐研墨,提笔写下两句: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然后接着饮酒说话,让这两句开头孤零零平淡无奇地晾在那里。李琪求他写完,东坡拿笔把后两句一挥而就: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看看,整首诗一下子有了光泽,象一粒小小的珍珠。杜甫写诗无数,却没有单独咏过海棠,所以有“梅花不入《楚骚》,杜甫不咏海棠,”之说。海棠在四川最盛,最名贵,因此四川还有“香海棠国”的别名。而杜甫48岁到成都,在四川住了将近十年,竟然没有写诗赋海棠,有点不好理解。《古今诗话》作了这样的解释:“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不仅杜诗无海棠,李白诗也无海棠,韩愈、柳宗元诗,白居易均未写过海棠。而且一直到中唐的前期海棠花还没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因此说杜甫因其母名海棠,所以杜甫不赋海棠诗是毫无道理的。再说北方的一个妇女怎么会取一个南方的名花作为名字呢?而且海棠当时还没有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海棠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是在中晚唐以后,到底为什么呢?不知道,这成了千古词坛众说纷纭的迷。
关于苏东坡的事多得说也说不完,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大家听我慢慢道来吧。
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在诗词方面,东坡开宋词豪放之风,同时完美地继承了晋唐以来传统的浪漫主义诗风;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又分别称为“老苏”、“大苏”、“小苏”。诗歌与黃庭坚并称“苏黃”,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他的文章更是卓绝当世、影响深远,在“唐宋八大家”中出类拔萃。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在书画方面也是名家;他位居“宋四家”苏、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在国画方面,他继承隋唐遗风,开后世文人画先河。
他堪称“诗、书、画”三绝。中国人的浪漫,到苏东坡达到最高峰。从他开始,我们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浪漫,才真真切切地把浪漫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他顶礼膜拜也不过分。
“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浪漫是一种绝症吗,林语堂先生为什么要用不可救药形容浪漫呢?
浪漫对于我们这些满足于两亩地儿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普通人来说,只不过是生活这碗菠菜汤里借以调味的鸡精罢了,但是对于坡公,浪漫又确实是一种绝症。若非因为生性浪漫,坡公必然是权倾朝野的一代重臣。然而,浪漫断送了他的仕途,使他像屈原、曹植、李白等人一样,空有远大抱负,终不免为浪漫所累,一生仕途坎坷,甚至差点连命都丢了。浪漫真的好辛苦。
我一直以为,东坡的浪漫是与遗传基因有关的,倘能寻得老先生一块半块大腿骨,检测一下他的DNA,或许会有惊人的发现。坡公的祖父苏序是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有诗一千多首。他的两个伯父dàn苏澹和苏涣也是名震川中的大文人,苏涣还是眉州第一位进士。
坡公的父亲苏洵幼不读书顽劣成性,在功名上一无所成,简直就是个文不能拿笔武不能提枪的废物,然而这厮一旦悔悟,即无须扬鞭自奋蹄,短短十余载便成就了一番文章伟业,一时蔚为大家。况且人家还生了俩好儿子呢……怪不得《三字经》上劝导儿童勤学,要把他和孟子相提并论。所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看来绝非随便抓个例子说说而已。这种“浪子回头”需要知耻近乎勇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高度的积极浪漫主义情怀。当然了,还得有强大的经济后盾。
东坡有这样的家世,,浪漫就不足为奇了,何况人家的妈咪也是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但是,仅有浪漫还不够,得再加上豁达的胸怀、超人的智商、渊博的学识等等,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苏东坡。他乡试、省试、会试均名列前茅,而且诗词、书法、绘画、音律等等俱为当世大家。这是个什么概念?用今天的形式比拟,也就是中考、高考、考研分列别名列总分榜全市第一、全省第一、全国第一。哦,不,全国是第二,怎么成了第二呢,不是有谁比他还厉害,这就要说到一段文坛佳话。
宋仁宗活着的时候,苏轼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试,以他光彩夺目的才华为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所欣赏。苏东坡的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欧阳修读了他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并予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未来的文坛将属于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