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又一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版本《金陵十三衩》,出乎意料之外的平静,只为老谋子绞尽脑汁的发挥感到黔驴技穷。
随着“英雄”的堆砌、“十面埋伏”的空洞、“千里走单骑”的滥情、“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犯浑、“三枪”的狗血、“山楂树之恋”的无知而全面溃散,相比“红高粱”的豪放、“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凝重、“菊豆”的叛逆、“活着”的尖锐、“一个都不能少”的现实,“我的父亲母亲”的凄美,创作时代的张艺谋与模式时代的张艺谋前后真的是同一个导演、同一个灵魂吗?
且不论“金陵十三衩”是何题材、有何企图、做何文章?名誉的严重透支与票房的一路飙升所产生的悖论是对张艺谋创作目的的鞭子审视与光影理念的良心拷问,其背后一定站着强大而不干净的东西!
“南京”和“唐山”题材的影片一样,我们不需要太多的改编,只要一部,一部具真实历史背景的,回放、反映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长达6个星期暴行的事实真相。越多不靠谱的,在中国最为残摹的历史一刻“百花齐放”,居心叵测。一个个围绕着、叮咬着中国人最痛心的内容大做文章,除了不尊重历史之外,更像影片里的一幕——把一男孩妆扮成一个鲜活的小姑娘。擅改、滥情... ...难道这就是中国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