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方的冬天,正是冰糖葫芦儿上市的季节。
用一捆稻草扎成的把子,一层层一圈圈插满了冰糖葫芦儿。通红的山楂果,包裹了一层晶莹剔透的冰糖,直若一串串红玛瑙,更如一串串独放的火焰炽烈燃烧,在北方苍白的冬季里极尽视觉感受。而突出的如冰棱般一片片薄薄的冰糖,阳光照耀下绽放着五彩,挑动着人们的食欲。更有别出匠心的用橘子瓣、草霉、酸梨或山药裹糖制成,风味十足。此时那束金黄的稻草把,简直就成了五彩缤纷的圣诞树,吸引着大人孩子的目光。
冰糖葫芦儿价钱并不贵,吃在口中酸酸甜甜的感觉更让男女老少钟情。当年,冯小泉一曲《冰糖葫芦》红遍大江南北,我一直觉得固然是因为歌的词曲优美,更重要的还是在现代人们眼里,这种纯手工制作的天然食品不但满足着人们的口感,而且已经成为平民化的吉祥物,达到了具有艺术品审美意义上的高度。在呵气成冰的日子里,手拿一串串冰糖葫芦儿,慢慢品尝,那种酸中带甜、甜里透酸的感觉迅速弥散全身,似乎走出的每一步都徜徉着诗意;而目光中男女老少围着摊位七嘴八舌购买、晃动着一串串糖葫芦儿边吃边走四散离开的场面,更像一幅充满闲情逸致的写意画,似乎连冬天的日头都温暖了许多。
冰糖葫芦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据说南宋光宗的宠妃得了怪病久治不愈,无奈张榜求医。有个江湖郎中开出的药方是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饭前服食五至十枚,半个月见效。按此法服食后,怪病果然被治愈。后来这张药方传到民间,老百姓把蘸了糖的红果用竹棍串起来,大小两个果儿串在一起,大个儿的在上面,小个儿的在下面,很像个葫芦,又因葫芦跟福禄两字谐音,有吉祥寓意,因而被称为“糖葫芦儿”。《燕京岁时记》里,记有冰糖葫芦儿“甜脆而凉冬,夜食之颇能去煤炭之气”。北方人常在隆冬时购买或自制糖葫芦儿,放在庭院里冻着随吃随取。冰糖葫芦儿制作过程相当简单,将洗净的山楂果去核后,用竹签串起,把白砂糖倒入锅中,按糖与水2:1的比例加入水,用猛火熬20分钟左右。待糖熬到呈黏稠的透明状时,将串好的山楂果贴着糖上泛起的泡沫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然后将蘸好糖的果串儿放在光滑的木板上冷却定型,整个工序就完成了。可以做糖葫芦儿的原料很多,但山楂最佳。这不但因为山楂酸甜口感极佳,还因为山楂中含有山楂酸、酒石酸、柠檬酸、皂甙、果糖、维生素 C、蛋白质、脂肪油等多种成分,具有强心、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对治疗心绞痛和冠心病有一定功效,还可助消化、利肠胃。《本草纲目》记载:“山楂消食健脾,行气疏滞。凡事物不化、胸腹胀满。食后嚼二、三枚绝佳,别有消肉积之功。”不要忘了,最早的糖葫芦可是因治病而出现的呢!
从小我就爱吃冰糖葫芦儿,只是那时生活并不宽裕,只能偶尔买上一串解解馋,不像现在想吃多少都可以一下子买回来大快朵颐。在县城上学时,秋冬季节每次回家父亲都会买给我两串。13岁那年冬天的一个周末,我因为参加晚上的作文竞赛没有回家,当时由于通讯不方便又无法告知家里。那天晚上雪下的很大,晚上八点多我和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回到宿舍时,父亲突然出现在我面前。因为不放心他竟顶风冒雪摸黑骑自行车走了三十多里路来看我,车把上的篮子里,装着我的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两串用塑料袋包裹的糖葫芦儿,和他那被冻的脸一样通红的冰糖葫芦儿。
那两串冰糖葫芦儿,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冰糖葫芦儿。那种酸中带甜、甜中透酸的感觉至念难忘。
*编辑: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