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桂林当地的特色美食,这几天尝过的有米粉、炒饭、小粽子、艾叶粑粑、芋头扣肉、啤酒鱼,还有桂花酥、芋头酥、香芋条等甜点。除了觉得艾叶耙耙味道有点怪,桂花酥过于甜腻外,都是很好吃的,尤其是米粉,如果让我评价桂林的美食,只有两种,米粉与其它。
米粉对于当地人大概相当 于南方的米饭与北方的面条,但米饭与面条却不会一天三顿都上餐桌,必须喝点淡粥平衡下火气。米粉却有这个待遇,想必与这里多雨湿润的气候有关。且米粉又可荤可素,既可只放豆角、酸笋,又可加蛋加肉。以前在南方吃过的米粉,是连汤带粉的一大碗,还放酸菜一起煮,那味道、做法倒有点像过桥米线。到了这边,发现不仅早上也可以吃,还可以盖煎蛋、配卤蛋、切几片卤肉干拌了吃。我们这些外地的小白以为只有加了汤才算一份正宗、完整的米粉。
那天在米粉店领了一份放好料的干粉,看旁边一个保温桶上写着一个“汤”字,便 去接汤,汤色却白如开水。旁边一个人端着米粉路过说了一句:加汤不好吃!啊,不早说,加水肯定不好吃了!不过“水“已经加得差不多了。估计是我们几个小白傻乎乎的样子确实招人怜,同座的一个胖乎乎的帅哥义务给我们做了米粉科普。原来本地人一般会先吃粉,吃完再加汤,地道的汤是加了十几味的汤料熬制而成,加汤与不加汤味道是不一样的。尝了一下,确实多了些肉汤的味道,不加会比较清淡,不过还是觉得很好吃,忍不住说了句:我还要再吃一碗!然后,然后被帅哥冷冷看了一眼。
要走了,舍不得这里的米粉。上车之前遵循寄存处大姐“越远越好吃“的指示,穿过几条小街,找了一家小店坐下享受与米粉最后的亲密时光。这家的土猪肉米粉,与中午吃的味道又有点不同,香喷喷、滑溜溜的。这次记得像本地人那样吃完再加汤。看到旁边也放着一个保温桶,但是没写”汤“字,加了一点,尝了尝,寡淡得很。正纳闷,见一个女的拿杯子去接汤,真遇到游客把高汤当白开水接了喝吗?看来帅哥讲的确有其事,还不少见。可汤色确实又像茶水,边上还放着一摞纸杯……茶吗?我刚加的是茶吗?果然是茶,店主你怎么不早说呢!贴个字呢?好吧,正好有点咸,就喝杯茶吧,偷偷的有点小尴尬,哈!
一会店主走过来,我以为要收钱,谁知店主笑嘻嘻地用勉强听得懂的普通话说,我去买点菜,几分钟就回来,你帮我看下店。晕,你找个熟人看下好不?我一看就是个游客小白,米粉都不会吃,你倒放心!不过可能就是看我有点白,不会卷款逃跑吧!店主是个瘦小个子的老实诚恳的男子,看他确实是一个人在忙,也不好拒绝。还好几分钟后他就骑着小电摩回来了,期间并没有出现点餐、结账等高难度事件。哈,这里的人也挺有意思,傻乎乎的和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