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赌变脸粉匠巧捉鬼 耍花样老鬼徇私情
黄土岗地处豫南边缘,与湖北接壤,那一带属浅山丘岭地区。由于土地瘠薄,老百姓很难填饱肚子,为了少挨饿,便大量种植产量较高的农作物——红薯。
红薯种多了,吃多了,便吃出许多花样。不知那朝那代,吃腻了红薯了人们,利用这种作物加工出了一种条状食品,用现在的说法叫粉丝,在我们家乡叫粉条子。这在当时来说恐怕是红薯系列中的高档食品,农家逢年过节才舍得拿出待客。
加工这种食品虽说不难,可也并非人人都会,况且要有特制的工具,所以便有人学得此技为三乡五里服务,相应也会得到适当的报酬。乡下人实诚,从不争多争少,所以干这一行的人缘很好。我们那里把干这行的人叫粉匠,与石匠、木匠、泥水匠齐名。一进入冬季,粉匠就会被东村请西村叫,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带上一把粉瓢,早出晚归,虽说辛苦,倒也颇有收获,若碰上有钱人家,来上一顿猪肉炖粉条子,再来二两烧酒,那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
我老家那一带就有一个粉匠,三乡五里小有名气,因年代久远,那乡、那村、姓什名谁难以考实,我们就叫他粉匠吧!粉匠独身一人,奉养着年迈的老娘,小日子也还过得去。这一年的冬天,忙罢了农活,人们便开始下粉(我们那里把加工粉丝的过程叫下粉)有一天粉匠在邻村下完粉,趁着月光往家赶。冬季的深夜,万籁具寂,冷冷的月亮撒下白森森的一片青光,不时有大雁从头顶飞过,发出声声哀鸣,一个人走在旷野里觉得毛骨悚然。粉匠正自走着,听见路边坟堆上的荒草中簌簌作响,随着响声只见眼前一晃,好像有人来到自己面前,粉匠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野鬼拦住了去路。只见那野鬼头秃顶尖,两鬓突出,红毛横生,双眼凹陷,鼻孔朝天,嘴尖唇裂,两腮无肉,口中嘶嘶的吐着冷气对着粉匠冷笑。粉匠经常在外奔波,听的多见的多,也不十分惧怕,便问道:你想干什么?小鬼说:我要与你比变化,谁输了跟着赢家走,听从摆布。粉匠说:你先变个让我看看。那鬼把头一摇,就像川剧中变脸一样,变出了一付吊死鬼的模样。只见他两个眼珠突出框外,顺着眼眶鼻孔往外流血,血红的舌头伸出半尺长,蓬发如草,细长的脖子上挂着半截麻绳。粉匠见后,强自镇定心神说:你这个样子我见的多了,不足为怪,你看我给你变一个吧!只见粉匠从包袱里拿出一物,扣在脸上说:你看我这个脸怎么样?那鬼一看,只见一付脸上有几十个眼睛,全都有眼无珠,即没嘴巴也没鼻子,下巴上垂下一条鲜红的长舌,足有一尺多长,十分吓人。野鬼看后颤颤兢兢的说:这种脸我没见过,我输了。转身就想溜,只见粉匠双手一抖,一条红绸套在了鬼的脖子上,牵了往村里走去。
你道粉匠用什么给鬼变脸的吗?原来他急中生智,把下粉用的粉瓢扣在了脸上。粉瓢是下粉的专用工具,就是选一个熟透的葫芦,从中锯开,把瓤 挖出来便了成两个瓢,再选其一,在上面钻几十个指头粗细的圆孔,瓢把上绑一条红布,下粉时左手端瓢,把红布缠在手腕上以助臂力,然后把调好的红薯淀粉放在瓢里,架在开水锅的上方,右手一拳一拳敲打粉瓢的上沿,淀粉就会漏成一条条细线,经开水一煮细细的粉丝就形成了。粉匠就用此物斗败了野鬼。
粉匠为什么用一条红绸便可缚着野鬼呢?原来常走夜路的人,身上均带有镇邪之物,或腰带、或绳、鞭等常用随手之物,用鸡血朱砂,浸后带在身边,可避邪除崇。缚鬼的红绸就是瓢把上的红布。此法很灵,各位看官不妨一试。
且说粉匠牵着鬼喜洋洋的往家赶,走到村口,只见一个白发白须的老翁拦着去路。粉匠一看,原来是已故去几年的一个亲翁,,老者对粉匠说:这么难看的东西,你牵着他做什么?粉匠说:我牵回家去,让他给我推磨。那鬼一听说要让他做苦役,两眼看着老者吱吱乱叫。老者说:让我给你牵着吧!粉匠却不过情面,手一松,老者与鬼一齐不见了,消失的无影无踪,粉匠气得是跺脚叹气,懊悔不已。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六回 设骗局老鬼再徇私 施巧计恶魔受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