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进入高潮阶段,其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45%,故被称为“世界工厂”。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开拓更广阔的工业品推销市场和原料、粮食供应地,便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最后的历史要求。为了扫除对外扩张的障碍,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发动所谓的“自由贸易”运动,与顽固坚持关税保护政策和特许公司垄断政策的金融土地贵族、商业资产阶级开展激烈的斗争,成功地促使英国政府加快实施一系列“自由贸易”政策。在亚洲,英国“自由贸易”运动最大的成果是促使了英国政府于1813年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的贸易垄断权,接着又于公元1823年,促使英国政府把刚开拓的殖民地新加坡变为自由贸易港。为此,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自由贸易”运动首要的任务就是争取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权和打开清帝国闭关着的大门。当时,冲击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实际行动,是由广州的英印港脚商与英国本土的工业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他们利用自由贸易港新加坡进行转口贸易,使在新加坡停泊后的港脚商船,摆脱东印度公司的束缚,成为了“自由商船”。这些“自由商船”在广州不受东印度公司驻广州机构的管理,直接推销英国的棉纺织品等原来由东印度公司垄断的商品。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废除后,更多的英印散商加入了对华“自由贸易”行列,他们在广州掀起了开设商行的高潮。这时期,新开设的商行多达150家,昔日东印度公司附庸的英印港脚商人就样这种崛起于英国对华贸易的前沿,成为了英国的“自由贸易”势力的新生力量,他们就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前沿阵地的先头部队,与英国工业资本势力一样,他们要以“英国的立法原则”,对大清帝国的广州对外贸易体制实行“根本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