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郎·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关于天文学方面的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绕着太阳运动,以及太阳又是如何绕着我们称之为星系的巨大的恒星群的中心转动。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废话。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的背上的一块平板。”这位科学家很有教养地微笑着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群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为什么我们自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怎样才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这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在物理学上的一些最新突破,使一部分奇妙的新技术得以实现,从而对于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有所启发。也许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样,唯有让时间来判断了”。①早在中国唐朝,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的魏征(580年~643年)所著《隋书·天文上》里就说:“古之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盖天之说,即《周髀》是也。其本庖牺氏立周天历度,其所传则周公受于殷商,周人志之,故曰《周髀》。髀,股也;股者,表也。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蕆,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恆八万里。日丽天而平转,分冬夏之间日所行道为七衡六间。每衡周径里数,各依算术,用句股重差,推晷影极游,以为远近之数,皆得于表股也,故曰《周髀》。又《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入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日朝出阴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从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晖,故日出即见,无蔽之者,故夏日长也。冬时阴气多,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短也。”
将左光禄大夫魏征的这段文字简单翻译一下说:在古代的时候,谈论天体运行方面学问的学术门派有三家,其中一家主张“盖天”说。第二家主张“宣夜”说。第三家则主张“浑天”说。
关于“盖天”的这种宇宙认识说法,实际即是指《周髀》这一本书。这本书所遵循依据的,乃是三皇之一的庖牺氏所树立的“周天历度”的宇宙模型,经历了商朝之后,这个宇宙模型被周朝的周公继承了下来。周王朝的人们立志要发扬光大这个宇宙模型,所以就取名字为《周髀》了。而其先的名称则已经失去了。所谓周髀的“髀”,盖指人的小腿的胫骨。这股骨头是什么呢?就是测量周髀宇宙模型的晷表。周髀书中说宇宙就像是人们头上习惯携带的一顶斗笠,而大地则像是一块四方四正的方盘。宇宙和大地都是中间高然后向四面八方而下。北极星的下面,就是宇宙与大地的轴心的中央,所以这一块地方位置最高,然后像喷泉那样“滂沲四蕆”,其中北极星和它的伴星或隐或显交相辉映,就是形成白天与晚上的测量的时间的分界来源。宇宙的中央高于它的“外衡”冬至日点这个刻度有六万里,而北极星的下方的土地则高于“外衡”下至于大地的这里也是六万里,另外,“外衡”高于北极星下面距离土地的距离还有二万里。“宇宙天地”的中央隆高而起则四面相从,太阳距离我们人类居住的大地“恆”八万里。太阳光芒虽然照耀着宇宙的天空,但它却是平行运动的旋转。为了区别划分大地上冬天与夏天之间时间运行的距离,所以才测量推演了太阳在宇宙之中所运行和运动的道路的“七衡六间”。而且每衡与另一衡之间的圆周直径的里数,都是依据算术方法,然后再以各种角度方向的“句股定理”测量得到的重重差别差异,依靠晷表的晷影转动反映的北极星的圆极运动和运行的时间距离长短,来作为远方和近处的实际测量数据数目的。当然,因为一切的数据数目都是来自晷表这根骨头的实测而得到,所以这本关于宇宙天体模型的著作就叫做是《周髀》。
又,《周髀》这一学术派别认为说:苍天就像是一张圆形的伞盖,而大地方正一如围棋的棋局。苍天在星体与星系的身边像推磨状态般的向着左边这个方向运动与运行。而日月与星辰则与之相反是自左向右的运行与运动方向。因为苍天的运动和运行是向着左边的旋转,所以日月星辰事实上就是向着东面运动与运行的规律表现,并且,日月星辰向东面的运动和运行乃是受宇宙天体运行和运动的规律所主导的,所以它们总是在“七衡六间”的最西面消失。这很像是蚂蚁在石磨的盘面上行走,石磨是向着左边运行和运动的而蚂蚁却都是向着右边行动的方式规律,但正是因为石磨的运动和运行速度是快于蚂蚁的行动的“磨疾而蚁迟”,所以蚂蚁?即日月星辰等等的运动和运行又不得不随着石磨而在“天牵之以西没”去之后,又以向左边的方式运动和运行出现。即是“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其实,这是在描述日月星辰圆周运动与运行到达西面的拐点之后继续进行圆周运动和运行时刻,乃是与苍天左转的运行和运动似乎方向一致,而所以这样的描述。而实际依据《隋书·天文上》这里所诠释的“天左旋”与“日月右行”论,二者这种反向的圆周运动和运行始终是一种迎面的运行与运动的状态表现。
周髀这个宇宙模型的形状显示它的南面比北面高而“天形南高而北下”。所以太阳总是从南面这个高处出现也所以能够看见它,北方属于下面,所以当太阳运行与运动进入北方的下面时候,我们是看不见它的。宇宙苍穹就像是依靠在一张伞盖的下面,所以它的极点在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的北方这个方向,同时,也是周髀所努力在诠释和证明的。但是通过极点在苍穹的正中,而今天的我们居住的地方却在这个极点的北方而言,也是能够知道和明白周髀所诠释的宇宙模型的“形如倚盖也”的伞盖形状的。
太阳早上来自于阴暗的黑夜之中,到了晚上也进入阴暗的黑夜之中,所以当它没入其中之后是看不见的。但太阳在夏天的时候则阳光的气息多,阴气少,阳气光芒四射,与太阳的光芒共同照耀辉映,所以太阳一出即可看见,没有什么能够遮挡的住,所以在夏天的太阳在白天的时间长。而当到了冬天的时刻,因为阴气比较浓厚的缘故,所以阳气很少,阴气潮湿灰暗会遮蔽住太阳的光芒,所以在冬天的太阳早上一般都“犹隐不见”似雾气白朦朦的状态,所以在冬天的太阳在白天的时间就比较短暂。
关于魏征《隋书·天文上》里面的这句“日丽天而平转”,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由汉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最后由班固整理并编辑而成的《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其中的《天地》一篇说:“天道所以左旋、地道右周何?以为天地动而不别,行而不离。所以左旋、右周者,犹君臣、阴阳相对之义。”

石磨;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
简单的诠释一下说:问天道为什么是向着左边旋转而地道为什么却是向着右边周全的运动和运行呢?回答说:这是因为宇宙天地的运行和运动没有生死别离,它们的运动和运行总是互相围绕在一起而无法分开是“行而不离”的状态。所以这种向着左边的旋转运动与运行和那种向着右边旋转周全意义上的运动和运行,犹如是君主和臣民,阴与阳的两两相对的义旨一样。所以天道左旋而地道右周。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会意图】
①《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