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樵子三首春词
承蒙樵子兄邀请赏读,笔者厚脸斗胆就来瞎扯几句交差,如有错解,还请见谅。
(1)《踏春》:
二月芳菲杏花天,踏青寻春意兴然。溪前折柳钓春水,船头煮茶浮轻烟。
细犬扑蝶花丛里,小囡斗草阡陌间。年暮偏爱小儿顽,倒骑牛背放纸鸢。
二月芳菲杏花天,踏青寻春意兴然。
杏花绽放一般是在三、四月之间正值春季,故而古代诗人将之称为杏花天。樵子何不妨把诗句改为‘三月芳菲杏花天’,大家或也联想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管二月三月四月都是迎春踏青的好时节。
郑板桥的《春词》就是这样描写的:“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
溪前折柳钓春水,船头煮茶浮轻烟。
樵子的“溪前折柳”,确非唐诗宋词常说的“灞桥折柳送别”,而是为了‘钓春水’。宋朝诗人林洪也折柳,但却另有他意“湖边杨柳色如金,几日不来成绿阴。折得柔条入城去,教人知道已春深”。这“折柳钓春水”,春水竟然可钓,确是妙句;笔者想起台湾张晓风的一篇散文,也有类似描写文字:“柳丝条子惯于伸入水中,去纠缠水中安静的云影和月光,它常常巧妙地逮着一枚完整的水月,手法比李白要高妙多了。”
既然有溪前折柳,便得有船头煮茶来对句,明朝的徐渭也特别喜欢喝茶,他说:“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宵兀坐,松月下,花鸟间,清白石,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里飘烟”。如此一来“船头吹火竹里飘烟”再加上汲泉可煮茗,岚烟滟潋水色里,飘来阵阵茶香,把卷行吟,清谈古今,何尝不是人生雅乐逸事。
细犬扑蝶花丛里,小囡斗草阡陌间。年暮偏爱小儿顽,倒骑牛背放纸鸢。
樵子前二句有点取意林语堂“稚儿擎瓜柳棚下, 细犬逐蝶柳巷中”的味道。看来樵子这次踏春郊游,携家带口,既有与爱人折柳钓春水,泛舟品茶;还有岸上细犬扑蝶、小囡斗草、以及顽儿倒骑牛背放纸鸢,其乐也融融。诗绪一时间,从文艺调调的诗情画意,回到现实生活家庭温馨一幕,让人羡慕。
(2)《春日偶成》:
薰风染新绿,阳春踏莎行。撷英插短鬓,枕石卧长亭。山空听天籁,林静闻鸟鸣。情系白云游,野旷爱晚情。
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即使像宋朝理学家程顥这样道貌岸然的学者,也不忘抽闲留下一首《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走出做学问的书斋,抒发了踏春的愉快心情。我确实也好奇,来看看樵子怎么写《春日偶成》。
薰风染新绿,阳春踏莎行。
诗句描写春天的暖风把大地染绿,这“踏莎行”乃词牌调名,本意就是歌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前句源自辛弃疾的《小重山》“倩得薰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原意是用来形容茉莉花。“薰风”是指春末夏初刮起的东南风,温暖和煦,选用“倩”字,仿佛把“绿衣”看成是借助春风而染就,遍及田野坡头。这时来踏春,趣味嫣然。
撷英插短鬓,枕石卧长亭。
春游少不了撷英插短鬓,宋人有诗云:“却折花枝斜插鬓,薰风时送芰荷香” 。还是蒋捷 《霜天晓角》更为直接:“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意思是:告诉折花的人,要把好花,插在鬓发旁边。
次句与前句比兴,即枕石对撷英,卧长亭对插短鬓。即在春游时,女仕撷英插短鬓,男同志则选择在长亭随性枕石而卧。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的一段对话:“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譬喻过着隐居的生活。苏州拙政园的楹联就有‘俯水枕石游鱼出听’及‘临流枕石化蝶忘机’之句。
山空听天籁,林静闻鸟鸣。
诗意可追溯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及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寂寥野青林深,空山听鸟鸣,涧声淡静,自是绝妙天籁。
情系白云游,野旷爱晚情。
这“情系”是指对某个事物很牵挂很痴迷,诗人心随白云无拘无束畅游,也喜欢在旷野里看晚霞。次句‘野旷’自然有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寂静深幽。爱晚晴(情?)或许诗意源自李商隐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人们常在赞赏“晚晴”的同时,对它的匆匆流逝,感到惋惜与怅惘。然而诗人用“爱晚晴”及“重晚晴”,或可理解为一种分外珍重与爱惜美好而短暂的事物之情感,表达出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踏莎行》
陌上新绿,桃花初绽。微微薰风拂人面。蛱蝶款款照溪水,子规隔叶恰恰啭。
柳舞纤纤,牧笛声慢。杯残慵懒抛书卷。簪花庭院鬓染香,呢喃梁间栖双燕。
陌上新绿,桃花初绽。
诗人描写:春来了,阡陌田野大地染就一片新绿,河岸上的桃花粉妆初绽,有点像黄庭坚的“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形容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春天已经到来了。
微微薰风拂人面。蛱蝶款款照溪水,子规隔叶恰恰啭。
首句:这温暖春风吹拂人面,让人着迷,就如南宋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次句:蛱蝶款款照溪水。少不了杜甫的“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境界。最后的‘啭’字,是形容鸟儿宛转鸣叫声不绝于耳。譬如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王维“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樵子在这里描写子规(即杜鹃鸟)隔着树叶在‘恰恰啭’,用词巧妙。冯梦龙则说“其声如新莺巧啭,呖呖可听”。
柳舞纤纤,牧笛声慢。
纤纤即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唐朝孙鲂诗云“春风多事刚牵引,已解纤纤学舞腰”就是这样形容杨柳翩翩起舞,连牧笛人的吹奏因分神而缓慢了下来,
杯残慵懒抛书卷。簪花庭院鬓染香,呢喃梁间栖双燕。
这时段酒也喝得差不多了,渐觉慵懒,没了心思,且把书卷旁抛;戴上簪花头饰,细步穿过庭院,鬓脚染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抬头便看见两只燕子,在屋梁上呢喃声声。这画面如同五代刘兼《春燕》的诗句“多时窗外语呢喃,只要佳人卷绣帘”。或学学欧阳修“卷绣帘,一霎雨添新绿…看燕拂风檐,蝶翻露草,两两长相逐”。来,我们春游踏莎行去。
写于2021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