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江38307 【一千零一个老头儿】
《勤奋人生、人性光辉、读懂范文典》
2016-4-27
2005年的一天,我在朋友的引荐下拜访了范文典老先生。那年他老人家75岁。但见他满面红光,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思路敏捷,思路清晰,声音洪亮,表述透彻。
他的手掌一伸,很形象,很生动地讲起了禹州五龙山古文化、古遗迹、古遗址、古传说,4个小时,一气呵成,没有你插话的余地。从此我也对五龙山感兴趣了,我经常领着朋友们去他那里听五龙山的故事。渐渐地我对五龙山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我们这样的接触保持了五年,2009年底我回陕西定居了。
2013年,我回许昌,又去拜访了范老先生,范老仍然神采奕奕地为我讲了一遍五龙山的故事。
三年后, 2016年,我回许昌,再去拜访范老先生,看上去他比十年前还年轻,还精神!这次,他仍然伸出手掌,却突然五指分开,于是,从五龙山的形成,到大地震五龙山分了成五个山峰四个风口,仍然一气呵成,毫不含糊!
临走,他老送给我了一本《中国艺术家》杂志,里边的一篇《范文典——均不可言最可人》的文章吸引了我,也让我更加深了对他老人家的认识。
他一生都在勤奋地探索、探讨、研究、努力工作。为了五龙山的考察研究,他已经100多次上五龙山,今年86岁,仍然上了五龙山。他退休以后用了8年的时间,走了16个省、100多个市县、16个省市的博物馆、图书馆,走访了数十位专家教授,写出了4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
范老先生的一生勤奋、传奇,处处彰显人性的光辉,他做的三件事:
1、中国钧瓷的恢复、继承、发展;
2、五龙山古文化、古遗迹、古遗址、古传说的考察、论证、研究、收集,传承;
3、中国先祖黄帝的传说故事收集了220个。
所有这一切,离不开他本人不懈的努力,不懈的追求,不懈的探索,所有这一切的成就来自两个字——勤奋。
换换别人,或许机遇擦肩而过;或许别人在喋喋不休的“君子动嘴不动手”的唠叨中变成空谈。
然而在范老的身上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一步一步地去做,一步一步地去走,这种精神,这种韧性,这种坚持,唯他一人,因此造就了他的人生传奇!
读懂范老先生,请看下边的相关链接:
范文典先生简介:
中国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
中国尖端技术与产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原分会会长
中国书圣吴道子国画院名誉院长
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编辑部顾问编委
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
许昌古玩行业商会名誉会长
中国钧瓷禹州研究所名誉所长高级顾问
范文典是恢复钧瓷第一人,受过周总理接见。我国外交钧瓷礼品的选送把关均出于他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把中国的钧瓷国宝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创建了六个分厂,解决了钧不盈尺的技术难题。)
【转载——《中国艺术家》】
范文典——钧不能言最可人(上)
撰文:高一梦
2014-12-12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闻名于世,被宋徽宗定为御用珍品,并以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位列中国“五大名瓷”之首。宋“靖康之变”后受挫,及至金、元复苏,元末明初渐衰,明清基本停烧,清晚复烧,民国几致停产。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被定为国礼,达到鼎盛。
时至今日,在钧瓷之都——禹州市神垕镇,生产再创辉煌,呈现“窑烟遍地起,到处放光辉”的繁荣景象,“闲观窑变神韵色,静听钧瓷开片声”也成了神垕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无论是烧瓷,卖瓷,品瓷,斗瓷,或者跟游客们讲述钧瓷的历史,他们的口中都少不了一个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名字,那就是范文典。
范文典,1932年生,河南省禹州市方山镇人。中国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家轻工业部1983年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发改委2006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0卷系列丛书评委编委,中国民间美术学会河南分会顾问,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原分会会长,中国画圣吴道子国画院名誉院长,许昌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高级顾问。
1953年,他与钧瓷结缘,此后一个甲子的年华,他都奉献给了钧瓷。可以说,他给了钧瓷第二次生命,而钧瓷却缔造了他传奇的一生:一个“九品芝麻官”,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在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家里吃过饭,与一代文豪郭沫若谈笑风生,一代左笔大师费新我视之为恩公并亲赠力作以表感激之情……
这样的经历不胜枚举,最让人称奇的是,钧瓷竟于1979年救他于垂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世间的因果往往有着让人无法言说的玄妙,在范老的眼里,钧瓷已经不止是普通的瓷器,而似近六十载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爱人,他赏之,恋之,伴之,念之。
赏钧 温润之颜
年届耄耋的范老,思维非常清晰,记忆力惊人,有关数字的表述均准确无误,举手投足不失干练,言谈间不乏专家风范。谈起钧瓷立刻眉飞色舞,原本满面的红光里悄悄地荡漾着发自内心的眷恋。
他和钧瓷的缘分要追溯到1953年,那一年他21岁,刚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1日,中共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提出建立钧瓷合作社,后经地委讨论通过,报省委同意,又报中央批准,河南省委、省政府、许昌地委、行政公署组成了一个专门工作组到神垕进行考察调研,因范文典素来喜欢钧瓷,且颇有研究,故禹州县委指派他全程陪同。
1954年3月9日,工作组奔赴神垕,经过为期十天的调研,写出了钧瓷现状调查报告,从禹州到省委均引起极大震动。省委书记吴芝圃和许昌地委书记纪登奎,亲赴中央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指示迅速把钧瓷恢复起来。
1955年春,周总理派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老专家陈万里先生来河南对钧瓷进行考察。范文典如影随形,陪着他上山下乡,调查了46天,收集了60多件钧瓷,整理了数百件实物,协助陈老写出了7000余字的考察报告《禹州之行》,刊发世界。
在陈万里老先生的影响下,范文典走上了业余收藏之路,跟着陈老学习钧瓷的鉴赏和收藏,慢慢了解了钧瓷,认识了钧瓷。他说,钧瓷共有270个造型,包括神瓷(65种)、官瓷(36种)、宝瓷(70种)、民瓷(99种)。如何粗识一件钧瓷的价值,范老侃侃而谈,从烧制工艺上来讲,无论是柴烧、煤烧、气烧、电烧,都是取其热量,温度都要达到1250度才行,但因煤烧瓷器釉厚,且煤的火焰傲,所以烧出来的瓷器更显厚重、朴实、古雅,价值略高,真正的收藏家一般都认煤烧。
那么在煤烧的瓷器当中,何种瓷器为钧瓷翘楚?范老说了一句俗语:胎薄,釉厚,紫口,铁足,润如玉。钧胎削薄匀整,土质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眼孔隙;钧釉较厚,里釉加外釉约等于胎厚,釉面匀净,柔润光滑;钧瓷口部呈紫褐色,釉色几乎退净,原胎露出来,但上面还会残存一层薄到透明的釉;钧瓷底部瓷实,颜色呈红褐色,与铁锈颜色一般,故多称铁足;钧体五光十色,颜色厚重古朴,典雅端庄,美轮美奂。
民间用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来形容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瑰丽。而范老则用“沁色六十年的玉”来形容钧瓷,他说美钧就像被汗水浸润了六十年的玉,水头足,光泽亮,但是那种亮是圆润柔和的,不刺眼,摸一下,则是温润如玉,冬暖夏凉,就像一岁左右吃奶娃娃的小肚皮,细腻柔滑,润如凝脂。
范老赏钧,如同灯下看美人,眉眼带笑,言语含情。可谓赏钧之颜兮,温润如玉。恋钧之美兮,怜惜如香。
恋钧 香玉之怜
杜甫一首《佳人》可谓建国后钧瓷的真实写照: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钧瓷本系皇家御瓷,几次停烧,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方重获新生,使其重绽华靥,再展清姿,禹州人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