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秋水山色送给你】
(一)一对楹联
若你到过以园林景致称著的《苏州拙政园》,在制高点之《荷风四面亭》的两侧园柱上,一定能看到有幅楹联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两句十四字,非常生动传神地,以四三二一,描绘了《苏州拙政园》一年四季的景点特色,四壁荷花为夏,三面柳为春,半潭秋水为秋,一房山为冬;充分展示出这《荷香四面亭》春夏秋冬四季皆宜,即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看去高高低低的楼台亭阁、曲曲折折的小桥流水、层层叠叠的假山叠嶂、郁郁葱葱的岸柳翠柏、袅袅婷婷的凌波荷叶,其中似乎还蕴藏着诗作者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但读者朋友看着读着,总觉得这诗句有点眼熟?
这不正是刘鹗(1857~1909年)的《老残游记》小说里,提到的一幅楹联的变体吗 ?这还真的要谢谢中学语文老师的教诲,得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楹联的原创者是清朝著名文人刘凤诰。话说嘉庆九年 (1804年) 的七月,刘凤诰在山东提督学政任满离职,一群好友含山东巡抚大书法家铁保等人,设宴于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刘凤诰即以赋诗吟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来赞美济南的景色,由铁保手书刻在大明湖铁公祠以作楹联,它准确地概括了古城济南的柳绿荷香,湖山掩映的独特风貌,成为千古名句和济南的骄傲。
(二)这两幅楹联,因《沧浪亭》而结缘
山东济南的小沧浪亭,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参照了苏州沧浪亭的风格,主要是用修铁公祠之余料所建,规模较小,所以取名小沧浪。园林组成有小沧浪亭、曲廊、荷池等景点;它位于大明湖北岸,面山傍水,绕以长廊。小沧浪亭踞园中临湖处,三面荷池,境界清幽;登亭四眺,全湖一览尽书,晴明之日,可见十里外的千佛山倒影。
它在当时之所以那么出名,主要是因为清代著名学者阮元(1764~1849)所在的山东学署,就在大明湖南岸,与小沧浪隔湖相望,为当代文人骚客会集之处,这位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重臣,主持文坛风会数十年,为一代儒臣、文献大家。他学问渊博,在经史、小学、方志、舆地、金石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一生著书180余种。
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五日,时任詹事府詹事的阮元,奉旨接替翁方纲出任山东学政。常与当代汉学名家,经学家、金石学、方志学、书法家等领域造诣极高的名仕交游,雅集于小沧浪亭,皆有诗唱和记事。嘉庆三年(1798年)春,时任浙江学政的阮元,在曾同游历下的友人何元锡、陈鸿寿的帮助下,撰成《小沧浪笔谈》,全书四卷,书中记载其在提学山东期间的见闻,以及与友人、幕客的唱和而成之诗文。它是一本纪游式的诗歌散文集,属子部笔记类,其中许多所载诗文多为首载独见,藉是书得以流传。
阮元在书前自序中说:“余居山左二年,登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百余人,录金石千余本,朋辈觞咏,亦颇尽湖山之胜。乾隆六十年冬,移任浙江,回念此二年中所历之境,或过而辄忘,就其尚能记忆者,香初茶半,与客共谈,且随笔疏记之。何君梦华、陈君曼生皆曾游历下者,又为余附录诗文于后,题曰《小沧浪笔谈》。小沧浪者,居济南时,习游大明湖小沧浪亭,卷首数则,皆记小沧浪事,遂为风舟之滥觞耳。”
至于正主,苏州的沧浪亭,始建于北宋,为著名文人苏舜钦(字子美)(1008—1048)的私人花园,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取意 “沧浪之水清兮,可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 原文出自《楚辞-渔父》的《沧浪之歌》,是说隐归江湖的高人沧浪渔父,见到屈原忠被谤流放泽畔,脸色憔悴,形容枯槁,劝其随世沉浮,濯缨濯足、进退自如,遂成为士人推崇的处世哲学。但1045年37岁的苏舜钦自号“沧浪翁”,未老叹老,未醉说醉,看来亦深蕴着仕途的苦涩与迷惘。
苏州的沧浪亭上,也有一幅同样著名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是由清朝道光时期的礼部主事梁章钜(1775—1849)为沧浪古亭集成此联。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句:“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造园艺术不同寻常,未进园门,已是绿水回环,垂柳迎风,凭栏依岸,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为主,山上古木参天,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登楼可览远近姑苏风光。现今游人抬头仰望,乔木数丈,翠樾千重,团团五六株错落围列,名闻遐迩的沧浪亭,就蹲踞其中;亭檐翘起,其状若飞,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曾有写作者戏云:“我真怕沧浪亭得了苏州的钟灵毓秀之气,哪天就遗世羽化,变成鹏鸟,振翼凌空而去”。
若说济南与苏州曾经衍生了《沧浪亭》相关的楹联诗词之外,笔者查询,与苏舜钦同时代的苏州人程师孟(1015~1092年),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九月,以光禄卿曾出任福州知府,在此处建道山亭,请文学家曾巩作《道山亭记》。程师孟提倡植榕,绿化福州,还留下不少诗篇题刻。
有了这段渊源,笔者就不会惊讶,怎么苏州拙政园的联楹诗句【半潭秋水一房山】,竟然以少有的巨石雕刻形式,出现在福州的闽山,这摩崖高102厘米,宽35厘米。行草,纵3行,正文字径15厘米,旁款字径3.5厘米。

根据题款资料,得悉是由梅溪人吴弦于民国十有八年(1929年)所书。按吴弦生平事迹待考,而梅溪疑指闽清县之梅溪,史料有记载宋朝朱熹曾在闽清梅城台山脚下的梅溪坪石壁,上题有“梅溪”二字,此摩崖石刻尚存。
福州闽山,说它是山,充其量不过是一块大巨石。石头上有“闽山”及“光禄吟台”等摩崖石刻。山上有一凉亭,原名‘追昔亭’,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郭柏苍(1815-1890)留有诗句:“读遍名山石上文,吟台清兴更凌云。万株手植无人忆,我独瓣香忆使君”。说的就是程师孟的故事。
(三)‘半潭秋水一房山’的诗意,盛行于乾隆嘉庆年间的时代意义
在乾隆嘉庆年间,为大家所广泛传颂酬唱的,竟然不是若雷贯耳当代创作的“一城山色半城湖 ”而是这句“半潭秋水一房山”,其中的可能原因,让笔者起了猜想。
其实这句出现在苏州拙政园的“半潭秋水一房山”,它不是仿照嘉庆九年 (1804年) 刘凤诰写于济南大明湖的“一城山色半城湖”,而是后人借用一千年前之唐朝李洞 (与贾岛同时代)的诗句:
入云晴雁茯苓远,日暮逢迎水石间。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最让笔者感兴趣的,还是清朝中期书法篆刻名家奚冈《半潭秋水一房山图》册页,内有乾嘉学者多人题跋。

这幅绢本,系画家奚冈三十八岁时所作,评论家认为:奚冈山水潇洒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方入李流芳一派,为浙中画家巨擘。此幅作品,盈尺之间山水华滋尽收眼底,设色亦淡雅有致,题款小字超隽有元人之意,自成逸韵。亭中有一人独坐,似乎是等待朋友的到访。
从款识,我们得悉,这幅十开绢本的山水册页,是奚冈(1746—1803) 于1784年立冬前一日,摹唐人诗意,为楠友周肇瑛而作。这“楠友”不知何指,笔者肤浅知道明代文献里,常常提到楠木,这是因为当时京城上乘古建多为楠木构筑,而楠木在人名中,引申为踏实、稳重、高贵、非凡等含义,其木性坚而善居水,或是寓意喜欢山水的高雅之士。
画后题跋九开,题咏皆为乾隆时期浙中名士为此图而作,计有吴兴陈焯、荔园张骏、芍陂汪新、山阴平圣台、竹庵黄应培、邵志纯、陆坤元、朱文藻等人。各体书法风格各异,彼此呼应,相得益彰。

其中有夔门山人孙霖以《半潭秋水一房山》作诗多首:
半潭秋水一房山,中有幽人寄与闲。流峙适含仁智效,不妨时听鸟关关,叠榭空濛积翠间。
半潭秋水一房山,做分片石供吟啸。检点奇书手自删,占断烟霞看不足,了然疎豁清心目。
半潭秋水一房山,渍墨临池凝黛绿。橘园松里净尘寰,文纂频开惯性还,研鍊丹青无敌手。
之后,奚冈在逝世之年的1803年,另画有《春山无尽 》设色绢本册页 (十二开) ,其中题诗,早已豁然境外:
弭棹溪头酒乍醒,烟蒲密筱散鸥汀。高人不费烟霞税,常作南山当卧屏。
一径绿通子个竹,三间青绕万重山。客来萧纵无他供,卧听秋声昼掩关。
翠影森森玉万竿,鹧鸪啼处水云宽。研池几滴淋漓墨,换取潇湘烟雨寒。
【乾隆嘉庆年间的文字狱,促使文人衍生隐逸情怀】
其他以“半潭秋水一房山”诗意作画,以及各种艺术作品,亦盛行于乾隆嘉庆年间,这或许与乾隆嘉庆年间的文字狱不无关系。文人雅士为免杀身之祸,而衍生隐逸山水的情怀
话说乾隆帝享寿89岁,在位60年(1735-1795年)加上3年太上皇,可称是中国历史上享寿最高,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了。他自幼聪明伶俐,爱好文学,在名儒指导下,饱读诗书,一生写诗四万余首,可称亘古少有。遗憾的是,他的文化素养也成为他摧残文化学术的武器,乾隆时期,数得上来的文字狱就有130多起,其捕风捉影之荒唐,株连之广泛,处理之严酷,均超过了其祖和其父。当时的士人绝大多数也终日战战兢兢,提心吊胆过日子,更不敢言创新和改革,只能谨守“祖宗之法”,终日揣摩上意,歌功颂德,唯唯诺诺。或寄情于“半潭秋水一房山”之中,但这文人内心深处一角的房山,绝对不是乾隆自诗题少林寺边上的房山:“少林干载寺,少室一房山。禅悦偶重叩,秋岩此乍攀。树姿纷绮绣,涧响静潺湲。却见来时路,轘辕云外关”。
同时代写《红楼梦》的曹雪芹(约1715-约1763),也不得不声明,此书大旨言情,不敢干涉朝廷,都是些“贾雨(假语)村言,甄士(真事)隐去”,其良苦的用心都是为了躲过残酷的森严文网。
(四)秋水山色的禅意
笔者在上文,已经介绍了这句“半潭秋水一房山”,是后人借用唐朝李洞的诗句:“入云晴劚茯苓远,日暮逢迎水石间。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
它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景禅意呢?我们确不能断章取义,而需要读完整首诗。这诗句的字面意思是:在山居生活,采药归来,见有朋友来访,用什么招待友人呢?除了半潭清水和一座空山,确是一无所有。
我们也知道,诗人画家,看似寄情山水,实而超然物外。诗中说:“看待诗人无别物”,
这‘物’究竟所指何‘物’?
笔者以为,这‘无别物’显然是外物,身外之物,诸如利欲功名之类。这种“无物论”的哲学思想,在唐代也是独树一帜,出现在诸多诗句中。比如著名的《偈一》有神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同代诗人常建亦云:“应寂中有天,明心外无物。澹然意无限,身与波上月”。皎然则云:“山僧待客无俗物,唯有窗前片碧云。”
到了文学家惠能的禅意悟性,更超然其上:“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意思是说菩提树原本就不是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镜子;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到了后来,就有李白的“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丰干的《壁上诗二首》亦云:“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同代诗人封敖亦云:“灵峰看待足时还,云霭无心伴客闲。胜事倘能销岁月,已弢名利不相关”。
当然,笔者以为,最解禅机的,要算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456~536年)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翻译成现代白话的意思就是:你问我山中有什么。那我就直言相告,这个山中有很多白云;但是白云悠悠,只有在山中才能体会其美;所以我只能自己欣赏,而无法把它赠送给你。
诗人平淡的回答‘岭上多白云’ 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岭上是飘着许多悠闲的白云,这里确实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它们只可供自己欣赏愉悦,而无法也不可能相赠。这对在名利场中的人看来,虚无缥缈的“白云”实在不值什麼;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徵,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其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言外之意,诗人的志趣所在是云山林泉,故而无法让你理解个中情趣,就像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赠一样。
让我们回到上文提到的“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及“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两幅楹联,在同样语境里,何尝不是一样?我们需要痴迷或执着于它作为景区的镇园之宝吗?而文人之间以诗词酬唱情怀书画藉以表达的,又是一种怎样的心迹?
我们追求的:是眼里的红尘景色?还是心中的情怀,抑或心灵的境界?
这一潭秋水一潭月,半湖山色半湖春,它的确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美景,我们却无需去作比对。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无疑的是充满诗意,升华到了一种传统文化基石的精神高度;我们读这些诗词,充满会心的欢喜,但我们无法隐世脱离赖以生存的社会。我们欣赏各朝代的诗词和艺术,就如同站在高山上,打开一扇窗,以静穆的观照,来感受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藉以释放蕴藏在内心中之超然万物的情怀,以及心灵深处的澄清世界。
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261-303年)《文赋》有云:“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冲破空间的阻隔和时间的藩篱,驰骋于千里之外,纵横于千年之间,精神是一次激越和飞扬,心灵是一次提升和净化。
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约(465年-520年)在《文心雕龙》总纲首篇《神思》亦云:“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意思是要专心致志的思考,思绪连接古今,心为所动,情为所感,自是动人心弦,于是,感觉上自己思绪仿佛可以连接千年,而想法看法开阔万里。
感谢“半潭秋水一房山”和“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对楹联,在不经意的研读中,赋予文字意象之外拈花一笑的体会,若你也是这样认为,那这秋水山色,我就不作保留,赠送给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