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部落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创建新部落?

醉花留诗与芦苇飞鸭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3 09:35:11 点击:86 回复:16
脱水模式给他打赏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郁达夫醉花林留诗与徐悲鸿画鸭的故事

  (一)

  古色古香的【醉花林Chui Huay Lim Club】创建于1845年,是新加坡早期处于英国殖民地时期(1819~1958年)当地潮汕籍贯华社帮派的富豪商贾俱乐部,俨然彰显其权力核心象征。它位于新加坡繁华购物区及超级豪宅之乌节路约二公里之遥的庆利路上,环境闹中取静,历经177年一直在原址,改建后楼高四层,一楼作餐饮用途,有“品潮轩”潮式餐馆。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3 09:37:52

  

  醉花林( 上图:一百七十年前旧貌)。(下图:当前新貌匾牌楼,其后是民居)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3 09:40:20
  一代文士郁达夫在1938年冬接受礼聘新加坡《星洲日报》职务,南来主编文艺副刊,一时带动了新马华文文化的发展,三年多里他前后共发表了四百多篇抗日政论,大大鼓励了海外抗日的风潮热情,直到1942年2月4日新加坡沦陷日军侵略前夕,避难荷属苏门答腊,在1945年9月17日惨遭日军杀害。

  话说1940年12月初,华社领袖/潮籍富商陈振贤和李伟南,邀请郁达夫和《星洲日报》总编俞颂华一起做客醉花林,品尝驰名遐迩的潮州菜。

  饮宴过后,大家坐下来品茗潮州功夫茶。这时,陈振贤献上七律一首,请教于郁达夫。 诗云:
  中年时有采薪忧,入洛机云未与游。执笔虽然两月旦,论文同事一春秋。
  诗传杜甫吟方好,檄诵陈琳疾自瘳。思欲双沾时雨化,春风许坐庭阶否?

  郁达夫亦在席中作诗一首《依韵奉答陈振贤先生》:
  百岁常怀千载忧,干戈扰攘我西游。叨蒙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翎病鹤望全瘳。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

  饭后,郁达夫又趁兴以【醉花林】三个字撰嵌字对联:“醉后题诗书带草,花香鸟语似上林”。后人以书法留帖,挂在宴会厅墙上,风雅添趣。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3 09:41:29
  (二)

  郁达夫这首羁离南洋时期,放怀豪迈诗情和忧国忧民的慨叹,历来有学者当作逸事提过,但未曾予以解读,笔者谨冒昧一试。

  百岁常怀千载忧,
  前句“百岁常怀千载忧“ 典故出自《古诗十九首》之一,收入《昭明文选》,原诗全文如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大意是说: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何必总要等到来年呢?

  干戈扰攘我西游
  ‘干戈扰攘’指的是当时日本侵华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混乱,作者郁达夫不得不选择下南洋(其实其中还有个人家庭婚姻纠缠的隐忧)。诗句典故出自宋代许月卿有诗云“满地干戈正扰攘,君家犹自捣龙香“。明朝朱鼎的《雁过沙》亦云“惊尘起萧墙,干戈忽扰攘,都缘我自不揣,。却把在柙虎兕放”。

  叨蒙宾主东南美,却爱园林草木秋。
  叨光即承受,叨蒙亦有承蒙之意。宾主尽东南之美,邀请来醉花林做客,我不择美食,却喜欢这里园林草木的秋色。

  去国羁臣伤独乐,梳翎病鹤望全瘳。
  前句‘去国羁臣伤独乐’大意是说:在朝不被重用,远离放土,心怀忧伤,无意独乐。后句‘梳翎病鹤望全瘳’字面上是借病鹤以啄梳理自己的羽毛,这以鹤自喻的习惯是古人常用以寓意高尚品德,譬如“鹤鸣之士”赋予了高洁情志的内涵成为名士高情远志的象征物。

  笔者另解读郁达夫或许有意借用苏东坡《鹤叹》的诗意:“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诗中的苏东坡似乎听到鹤在说:我生世间,偶然寄身。零落孤独,形单影只。腿长三尺,瘦骨嶙峋。吃得很少,俯啄即饱。何必屈身,做你玩物?你这鹤太有个性了!我想和你做朋友啊!喊你不来不是?请你不来不是?对不起,那我只好赶你过来啦!这鹤被赶进堂屋,勉强站了一会儿,投喂给它的食物,居然视若无睹,然后戛然一声长鸣,拍拍翅膀就跑啦!苏东坡呆立片时,真是好生惭愧!想自己生而为人,天才绝世,眼界高远,见识不凡,竟然不如这只鹤!它尊重自己的生命,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够权衡代价,能够抵御诱惑,虽以苏东坡一辈子的修为,也还真是不配和它做朋友啊。

  穷来欲问朝中贵,亦识流亡疾苦否?
  郁达夫最后感慨要追问朝廷权贵,是否能确切体会老百姓面临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疾苦呢?大有屈原《天问》的味道。诗人在享受美食佳景的同时,心里挂念的却是天下劳苦受难的大众。就像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心里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全诗最后一句刻意表明时序抗战时期,自己远离祖国寓居南洋的处境,深刻表达了对祖国亲友的无限思念。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3 09:42:34
  (三)

  郁达夫这首诗作无题却有序,原文备有小注:“李伟南、陈振贤先生招饮醉花林,叨陪末座,感惭交并,陈先生并赐以佳章,依韵奉和,流窜经年,不自知辞之凄恻也”。

  查,李伟南(1880~ 1964年)和陈振贤(1894-1976年)等人乃当地华籍成功人士跻身于华社领导层,并获殖民地政府垂青,在上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曾出任华人参事局参事,这些职衔虽然是由殖民地政府所委任,但都增强、扩大了这些华裔同时由于各自精明干练,富有公共服务精神,而在热心华侨事务、倡办华人教育和女子学校、推行社会公益等方面,分别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华人社会的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网上是这么介绍这两位先贤的:
  李伟南(1880 – 1964),澄海人,1897 年便随父亲下南洋讨生活,原本目不识丁的他,凭着勤奋和毅力,学会了读书写字。初期任职于孔明斋、森峰栈等民信/汇兑局;后来据说参与成立了“再和成伟记信局”;之后在著名的四海通银行工作,并出任该银行总经理多年; 1929 年出任第 17 届中华总商会会长,随着也出任潮州八邑会馆、义安公司等潮人社团的主席、副主席之职、以及广东会馆首任会长, 并参与创办南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的图书馆便是以他命名。

  陈振贤(1894-1976),潮安人,毕业于汕头普益社英文商业学校,早年参加同盟会,1926年南下新加坡;1936年出任四海通银行司理,1937至1942年连任潮州八邑会馆正副总理、义安公司正副总理,1937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并发起星华筹赈大会,为抗日救国尽力匪小。他历任广东会馆财政、南侨筹赈会常委、义安女校主任、醉花林俱乐部总理、以及端蒙、树人学校董事等公职。

  饶有风趣的是,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的陈振贤曾任《徐悲鸿1939年星洲筹赈会》的筹备委员之一,徐悲鸿当时曾写赠【三鸭图 】(69 X 54.5公分)(见下图)送给他。二O一二年十月此画于香港苏富比以6,500,000港币释出。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03 09:44:23
  (四)

  徐悲鸿画鸭有个趣事。据说有一次徐悲鸿正在画展上评议作品,一位乡下老农上前对他说:"先生您这幅画里的鸭子画错了。您画的是麻鸭,雌麻鸭尾巴哪有那么长的?"原来徐悲鸿展出的《写东坡春江水暖诗意》,画中麻鸭的尾羽长且卷曲如环。老农告诉徐悲鸿,雄麻鸭羽毛鲜艳,有的尾巴卷曲;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是很短的。徐悲鸿接受了批评,并向老农表示深深的谢意。

  另有一个故事,发生在1931年夏天,徐悲鸿探访了有绘画天赋的
  傅抱石( 1904—1965),席间其夫人罗时慧请徐悲鸿画一只鸭子,后者欣然答应却好奇询问缘由。面对谦逊的徐悲鸿,罗时慧完全不再顾忌,说:“我很多次想买只鸭子,给过于劳累、营养不良的抱石补补身子,但拮据的生活使我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今天请先生您画鸭子,就算画鸭充饥吧。”徐悲鸿很感动,立即动笔。很快,一只张开翅膀的鸭子和几枝芦苇跃然纸上。画面似乎在说有温柔芦苇的陪护,即使陷入困境的鸭子也一定能飞翔。

  

  写于2022年2月26日入境厦门在酒店履行14天疫情隔离首日,聊以读诗赏画自乐。
作者 :tyrl20091210 时间:2022-03-03 19:14:14
  画马著称徐悲鸿,鸡在笔下堪称雄。画鸭今日得一见,雌雄有别略不同。
  • 薛依云

    举报  2022-03-04 10:07:48  评论

    @tyrl20091210 是的,徐悲鸿作画题材还是蛮丰富的,欣赏也是一种乐趣。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 :一面湖水szm 时间:2022-03-03 21:21:28
  晚上好,欣赏薛老师新作。
  • 薛依云

    举报  2022-03-04 10:08:15  评论

    @一面湖水szm 谢谢首席雅赏,顶帖支持。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 :一面湖水szm 时间:2022-03-03 21:23:28
  旧屋没了,很可惜。
作者 :一面湖水szm 时间:2022-03-03 21:45:52
  对郁达夫的诗文解读比较中肯到位。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 :一面湖水szm 时间:2022-03-03 21:57:49
  徐悲鸿画马是一绝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3-10 10:37:37
  补遗趣谈《芦鸭图》-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徐悲鸿

  (一)
  齐白石有一段名言被无数次地引用:“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一般多认为这是对形象塑造的要求,或认为是从雅俗共赏的角度谈论问题。这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写画”美学的物化形态重要标志。但它并不保守,自律性和开放性并不矛盾,要义在于适“度”。

  笔者找了齐白石的白描芦鸭图,还真的有这么一回事。谨作添趣欣赏。

  

  【题款】余四十一岁时客南昌,于某旧家得见朱雪个小鸭子之真本,钩摹之。至七十五岁时客旧京,忽一日失去,愁余取此纸心意追摹,略似,记存之。乙亥二月,白石。

  题款提到的朱雪个即朱耷(1626年—约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刃庵等,出家时释名传綮。

  上图作品中的鸭子,是齐白石41岁客居南昌时,在旧友家临摹的八大山人的作品。可惜的是,这件作品的原稿在齐白石75岁时丢失了,上图是发现作品丢失后又背临的。

  (二)
  在欣赏齐白石这幅阔笔大写意《追摹八大小鸭图》之余,我们亦可透过此图(见下图),深深地感受到八大山人的艺术所带有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尤其是鸭子高仰的头部和上翻的眼珠,反映出八大山人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和清高孤愤的感情。

  

  朱耷(八大山人)的这幅小品《墨鸭图》,在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以1564万成交。此画浮凫昂首挺胸,造型奇崛,逸气横生,白眼向天。羽毛虽寥寥数笔,但却丰满充实。腹下用飞白之笔,写出其在水中游动的动态,可谓意到神来。整件作品用笔湿润淋漓,墨彩焕发,以浮凫的孤傲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
  有趣的是:徐悲鸿也有一幅类似情趣的芦鸭画作品。

  

  芦鸭图为卢巨川上款。查悉,卢巨川(1921~2016年),广东省新会县人。广州华国美术学校西画系毕业,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高级年制结业。离校后曾在广西艺术馆继续研究,并担任英国新闻处画家多年。自1945年起,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中学、师范、美专及大专院校教职,并担任香港的岭海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另有致卢巨川信札七通七页,带信封四枚。该批信札时间为1946年至1955年间,画作从风格上看应为同时期所作。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7-30 21:21:57
  

  这幅【春江水暖鸭先知】按标识,应该是徐悲鸿于己卯年(1939年)画于星洲(新加坡),当时他在新加坡举办义卖画展为抗战救国筹款。(这是徐悲鸿第六度来新加坡)。这画或许除了迎合当地购画者的社会情趣,也有国难当头,其中冷暖,鸭可知道否?这诗句原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徐悲鸿另画有一幅《梅花箑面图》送给当地文化名人儒商黄曼士(也是他的恩人)。当时共同友人潘受赋诗一首:“竹外横斜瘦更奇,扇头写照有徐熙。胡尘一角钟山远,揽泪天涯展对时”。不仅在于它蕴涵了丰富的文学欣赏情趣,文士交往的深厚情谊,扇面题诗的风雅文化,抒发乱世爱国情怀,还展现一段历史大场景的恢弘画面。

  诗人最后慷慨长啸:“揽泪天涯展对时”。表达其彻骨摧心之痛,即使远居海外天涯的新加坡,当展扇欣赏寒梅画面时感触特深,泪流满面。让人不禁想起清朝谭嗣同的“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诗句到此似乎已经结束,但画外音依然余韵未了,或是想要告诉读者:我们坚定不屈的心,犹如春寒料峭犹显风骨峥嵘的梅花,傲然迎风绽放。


楼主薛依云 时间:2022-08-29 22:26:04
  泰戈尔(1861~1941年)的《新月集》有首诗作《偷睡眠者》(Sleep Stealer),其中有几段文字竟然与我这篇文字的标题有关联,我非常好奇真想看看英文版是怎么写的。

  正文:
  谁从婴孩的眼里偷走了睡眠?我一定要知道。母亲把水罐抱在腰间,去邻村汲水了。正是安谧的正午。孩子们的游戏时间早已过了,水池中的鸭子也寂寂无声。牧童躺在榕树的树阴下睡着了。白鹤站立在芒果树边的沼泽地里,庄重而又安静。在这期间,偷睡眠者跑来,从婴孩的眼里摄走了睡眠,便飞走了。.......

  我一定要到醉花林中沉寂的树影里搜寻,在那里,鸽子在一角咕咕叫着,仙女的脚镯在岑静的星夜里叮当作响。傍晚,我要向飒飒而又静寂的竹林里窥望,在那里,萤火虫挥霍着大把的萤光。我要问遇见的每一个生灵:“谁能告诉我偷睡眠者住在何处?”......

  我要把她的双翼缚得紧紧的,把她放在河边,然后叫她拿一根芦苇在灯心草和睡莲间钓鱼为戏。黄昏,街上已经收了市,村里的孩子们都坐在妈妈的膝上时,夜鸟便会讥笑地在她耳边说:“你现在还想偷谁的睡眠呢?”........

  其中两句:
  the ducks in the pond were silent。
  水池中的鸭子也寂寂无声........(当然不是一只鸭,而是复数)

  I must search in the drowsy shade of the bakula grove
  我一定要到醉花林中沉寂的树影里搜寻...
  也有翻译成:我必须在醉花丛昏睡的树荫下搜寻...。
  按信雅达直译应该是:我必须在巴库拉树林昏暗的树荫下寻找。(bakula grove则是亚热带的一种乔木)。

  drowsy shad即昏昏欲睡的阴影,翻译者联想到醉花林中沉寂的树影,貌似融入诗歌自以为然的虚化的文艺腔调调,但消弱了原作者写实的本真。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