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趣谈《芦鸭图》-从八大山人到齐白石-徐悲鸿
(一)
齐白石有一段名言被无数次地引用:“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一般多认为这是对形象塑造的要求,或认为是从雅俗共赏的角度谈论问题。这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写画”美学的物化形态重要标志。但它并不保守,自律性和开放性并不矛盾,要义在于适“度”。
笔者找了齐白石的白描芦鸭图,还真的有这么一回事。谨作添趣欣赏。

【题款】余四十一岁时客南昌,于某旧家得见朱雪个小鸭子之真本,钩摹之。至七十五岁时客旧京,忽一日失去,愁余取此纸心意追摹,略似,记存之。乙亥二月,白石。
题款提到的朱雪个即朱耷(1626年—约1705年),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刃庵等,出家时释名传綮。
上图作品中的鸭子,是齐白石41岁客居南昌时,在旧友家临摹的八大山人的作品。可惜的是,这件作品的原稿在齐白石75岁时丢失了,上图是发现作品丢失后又背临的。
(二)
在欣赏齐白石这幅阔笔大写意《追摹八大小鸭图》之余,我们亦可透过此图(见下图),深深地感受到八大山人的艺术所带有的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复杂的精神内涵,尤其是鸭子高仰的头部和上翻的眼珠,反映出八大山人极具个性的奇简冷逸的风格和清高孤愤的感情。

朱耷(八大山人)的这幅小品《墨鸭图》,在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以1564万成交。此画浮凫昂首挺胸,造型奇崛,逸气横生,白眼向天。羽毛虽寥寥数笔,但却丰满充实。腹下用飞白之笔,写出其在水中游动的动态,可谓意到神来。整件作品用笔湿润淋漓,墨彩焕发,以浮凫的孤傲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
有趣的是:徐悲鸿也有一幅类似情趣的芦鸭画作品。

芦鸭图为卢巨川上款。查悉,卢巨川(1921~2016年),广东省新会县人。广州华国美术学校西画系毕业,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高级年制结业。离校后曾在广西艺术馆继续研究,并担任英国新闻处画家多年。自1945年起,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先后担任中学、师范、美专及大专院校教职,并担任香港的岭海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另有致卢巨川信札七通七页,带信封四枚。该批信札时间为1946年至1955年间,画作从风格上看应为同时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