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
查悉此诗句收录在佛教禅宗灯录之一的《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引申宋朝黄龙慧南禅师的一首禅偈。大概的意思是:凡天下月光皆如水或水中都能映照月影,没有哪座高山是没有云雾缠绕的。作为比喻世间万物皆如此,人人都须有一颗平常淡然之心,那么世间所有烦恼将随之远去。
(二)三个类似版本:
(1)长空不碍白云飞。(2)天高无碍白云飞。(3)青山不碍白云飞。
(1)长空不碍白云飞
天皇道悟问石头希迁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答:不得,不知。
道悟再问:向上是否还有转处?
禅师说:长空不碍白云飞。
这一问一答道悟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说:无从得到,无从知道。意思是不能以互相授受的方式来获得。问者颇感为难,既然得不到又不知道,那又该怎么办?因此再追问:“是否有开悟成佛的窍门?可否能给我一点启示?“(这个「向上」就是开悟成佛的窍门)。禅师告诉他:“长空不碍白云飞“ ,意思是开悟参透之后,即宛若白云在万里长空,爱怎么飞舞就怎么飞舞,它既不会妨碍长空,长空也不会因而改变。说的是:大智慧的人正该如此,不会受到好坏是非善恶等等现象所困扰,容纳它们并处理它们。
(2)竹密无妨溪水过,天高无碍白云飞。
原句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二十。
意思是:竹子即使再繁密也不阻碍溪水流动,天再高也不会防碍白云高飞。诗句中这茂密竹林和耸峻高山,皆是隐喻现象界的诸相;流水穿竹,白云度山,呈现着超脱阻碍的精神生命的自由。
(3)青山不碍白云飞
出自《五灯会元之三》
紫玉道通禅师:僧问:如何出得三界去?
师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
曰:如何出离?
师曰:青山不碍白云飞。
这句佛门偈语,说的是青山长在,横亘延绵也罢,崎岖陡峭也罢,险峻入云也罢,都并未阻碍白云自由自在地飞翔。相反,青山与白云在天地间互映,却也成了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出自宋代《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原句:“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说的是:尽管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只要河水澄静,都能映照出千万个月亮来;云开雾散之后,明净的天空,自然显现出光芒万丈的太阳。寓意内心若可以像水一样非常清净的话,那么就能和宇宙万物沟通感知,没有任何障碍,一切风景都能一览无余。这千江有水,自然就会映出天上的月亮,而万里无云,也会显露出万里的天空。
这里讲的更多是禅心、佛法及本性。强调不必刻意去追求“开悟”的更高境界,只要内心做到心无挂碍、无烦恼、无贪嗔痴,就会自然达到开悟的大智慧境界。就像诗句说的:若想江中有月,无需刻意追寻月亮,只要江中有水,自然能映月;若要万里无云,不要去执着于天,而是清除心中的“云”,自然晴空万里。这和心经中的“照见五蕴皆空”中的“照”字的含义如出一辙。天可视作是佛心,云则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佛性佛心的哲理是:任何一条江河,只要有了水,就会明月。但水是水,月是月,因为月光的照射,水中有了月;但水中的月,不是月,只是水的幻像;月在水中,是水的反射。今日之月绝非古时之月,明日之月也殆非今日之月,以心觅佛,如水中捞月,千万佛如同千江水月,万佛即是一佛。
(四)《五灯会元》
上述几列禅宗公案的禅偈,都是出自《五灯会元》。查悉网络科普,这“五灯”指的是五部禅宗灯录,共150卷,包括(1)北宋法眼宗僧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2)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3)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4)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5)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历时跨度始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近两百年间分别成书。“五灯”内容层见叠出,诸多重复。这些禅师“机缘”语录的特色在于:禅家之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球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以及一问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机用,莫不备载。所以元明以来,好禅士流多藏其书,而单部则遂少流通。
(五)“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云山与水月的三个境界,引导我们开悟,衍生一种阅读的喜悦,但作为凡夫俗子,难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朝辛弃疾在《菩萨蛮》就说了:“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首“借水怨山”之作,起句从近处写水,次从远处写山。之后将山水打成一片,慨叹不尽。末句以愁闻鹧鸪作结,尤觉无限悲愤。诗人感叹郁孤台下的赣江水,究竟蕴含了诸多行人的眼泪。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不尽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呢?毕竟还将东流去。这时正值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却听到深山里传来阵阵鹧鸪的鸣叫声。(似乎在呼唤莫忘归来,一时勾起志业未就之忠愤),我们从沉郁顿挫之美的文字中,满怀悲愤化为悲凉之句,体会到意蕴深广的襟怀。
如此这般困惑之际,我联想起另一首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是唐朝天宝七年(公元748年)诗人钱起参加进士考试而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意思是说鼓瑟的人,一曲演罢,听客纷纷离去,曲终声寂;而江水依旧东流,峰峦叠起,青山依旧;留下的是(天地人)凝结锁定在那一刻的画面,还有悠悠无止境的思恋。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韶华易逝,曲终人散;故而每个舞会都会有繁华尚未落尽悲已从中来的感觉。另,唐朝刘禹锡(772~842年)亦有诗云:“曲终人散空愁暮”。诗人泰戈尔也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其中蕴含的生存与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端起茶杯,心中隐现: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但,云呢?我曾想象自己独坐在山水天地之间,如同面对苍茫人生画卷,澄净心灵,顿然有悟,空山天籁,回响诗作一首:浮云入看无,一帆过山堑。曾为小溪流,梦织水连天。
写于2022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