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季节,若不愁秋、不写诗,最好还是来欣赏妙趣横生的“牧牛图”。
钓鱼舟临摹了两幅牧牛图(一牛向左,男牧童;一牛向右,女牧童),眼熟的朋友即刻能指出这是李可染大师的标志性作品,用笔灵动,用墨沉稳。图中牧童骑牛归,一阵秋风落叶缤纷,仿佛红雨飘落,意境萧疏,浓墨与暗红协调富有韵致,一片秋色撩人。

在网上搜索到李可染原画,左上题字是:“石涛诗云,秋风吹下红雨来”。
是的,这”秋风吹下红雨来“,本是清初画僧石涛的诗句;画家深知其思想精神境界,进而对其诗文有着深刻细致的体会,所以笔下诗意韵味酣透。

据网上介绍:李可染(1907~1989年)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国画大师。其画早年取法八大,笔致简率酣畅,后从齐白石,用笔趋于凝练。评论家认为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给人以横空出世、气象万千的美感,在构图上平中求奇,实中见虚,如《巫山云雨图》《高岩晨岚图》《黄山揽胜图》等。其最大艺术风格是积墨法,善于以色墨积染法,来画祟山峻岭和茂林飞瀑。其山水画还有一种风格是清新俊爽,妩媚空灵这类作品,多画江南水乡的空薄、雨景,如《杏花春雨江南》《漓江秋雨》《细雨山亭》等等。这两种风格各有千秋,前者起到了开人胸襟、壮人心志的作用,而后者则给人带来洗尽尘埃、晶莹明澈的审美感受。
但笔者最喜欢的,还是他的牧牛画,这与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齐名。他的牧牛图,尤其晚年,多以淡墨、浓墨、焦墨,渍染、溢染之法出之,水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纸上;牛角及牧童衣纹线条,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笔力遒劲老辣,看似信手挥洒,却处处妙趣横生。水中的牛不勾一线,便觉水泽四面,笔墨在境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这境象笔墨别有画意在。
在众多的画牛作品中,描绘牛与牧童漫步四季,以至画面、色彩和构图都各具特色。其中以秋天为占了较大比例,比如《秋趣图》,《归牧图》,《风秋吹下红雨来》,《秋风霜叶图》等,皆表现出画家“满目青山夕照明”,“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心境与画境。
我们常见的画面是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骑在牛背上,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他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更能把牛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李可染把自己的画室也命名为“师牛堂”,表达了他以牛为师,刻苦进取的艺术追求。
钓鱼舟兄看来也喜欢《牧牛图》,最近还分享了一幅题为《甲午秋月》送给同学的作品,画面上妙女青春秀丽笑容可掬,水牛勤勤然静默负重徐行,看来意在树鸟人物悠然报喜记趣。

唐代的戴嵩,宋代的李迪和李嵩,明代的郭诩,清代的高其佩和任伯年,近代的齐白石和徐悲鸿等皆有《牧牛图》传世。但牧牛的神态,当以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暮雨牧牛图》题跋描述的最为传神:
“予老于农圃,日亲犁耙,故虽不识画,而知此画之为真牛也。彼其前者却顾而徐行,后者骧首而腾赴,目光炯然,真若相语以雨而相速以归者。览者未必知也,良工独苦,渠不信然?
朱熹提到他观察到画图上“牛的目光炯然,真的好像是有话相告:要下雨了,赶快回家去吧”。朱熹能从牛的眼神看出画家的寓意,真神也,所以我说艺术欣赏也是一种福气和乐趣。
综合汇集选自《断桥村落》2014-11-12 11以及《水晶城堡》2014-12-22 薛依云在留言栏的四则赏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