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部落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创建新部落?

从童年{原创}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4-28 20:08:51 点击:412 回复:30
脱水模式给他打赏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从童年-0

  在无所即所的情形下,只是偶尔的,或突然间的,亦或感悟到的,想了一想,那个过去里发生过的,似近似远,似实似虚,似人似鬼,似的毫无根基,还有什么值得回味绵长的呢?
  当然,除了附会。
  终于,绞尽脑汁,想到诸如此类的:
  比如一条小河,一方水塘,一片竹林……
  由此:
  引发出来一些记忆,或喜,或忧,或苦思,或激情飞扬,或无厘头,或把握住了命运的脉搏,这种感觉,无论怎样衡量,大凡都是愉心悦情的。
  所以:
  基于怀念,和渴求,直至通达心智,便以文述之,那就不妨从我的童年说起吧!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4-29 08:42:00
  从童年-1

  一条小河贴着村边流向了远方……
  那个时候,我五、六岁,独自活动能力大了一些,可以在我母亲的允许下,到这小河边上玩耍一会儿。
  记得,一到这小河边上,蓝天的,翠草的,青石的,一股脑地吸进眼里,我就很愿意找个高处,双手抱膝而坐,看这弯河水,见它的清澈,见它的波纹,见它的流淌,渐入神迷,宛如雕像一尊了。
  河里有小鱼,有小虾,有小螃蟹,它们游来爬去,相映成趣,极具给人以戏水捉鱼之诱惑力的。
  即便如此,我也几乎从未进入水不及膝的河里,因为那里,还会有一种藏在泥里、又能钻进人肉被称之为蚂蟥的存在,足见恐惧感对我这个娃娃来讲要有多么大的震慑力量,哪怕那是一条寻常看不见的、而又可能不存在的体如蚯蚓的环节动物而已。
  就这样,这么多年,常在外面风来雨去,遵从道义,顺服法治,崇尚共赢,这大概跟我这段记忆有些关联吧!
  一条清澈见底、泛着波纹的河水曾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流淌过,潺潺地、涓涓地……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4-29 08:47:00
  原创。
作者 :蜀海天使 时间:2015-04-29 09:49:00
  金色童年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作者 :半岛良民 时间:2015-04-29 20:52:00
  回首往事,的确有很多值得回味的东西……问好朋友!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4-30 08:48:00
  从童年-2-1

  一方水塘,象一面巨大的梳妆铜镜,镶嵌在阡陌的稻田地里……
  这乡下的天地,几乎在春夏秋三季里都可以看到绿油油的庄稼连着天边,透着高远,而茫茫的尽处,混沌不开,常常令我不由自主地生出无限的遐想来。在这些遐想中,我能触及到的,就有水塘。这还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课文,那里面水月交辉的景色,不仅悦目,而且宁静之极,宛如筑造一个精神巢穴给人以天境之感似的。
  或许我会比旁人感受的更深一些,因为在我的童年里,曾见过一次这样的景色,在银色的月光照耀下,荷花轻舞,光影朦胧,直把周围的草木剪裁成屏,使得水塘异常明丽,就莽撞地闯进我的心里面了。
  我的心里,空旷非凡。
  因此:
  我就没根没据地融入到了这种宁静当中,和它,对视着,不出一点声响,浑然合成一体了。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如果人对人能够这样,确实就是一把极其通达心灵之门的钥匙,无所谓付出,也无所谓索取,却能展现出彼此最精妙的心灵感应啊!
作者 :半岛良民 时间:2015-04-30 20:54:00
  不错!继续……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4-30 22:47:00
  从童年-2-2

  那么,什么叫做宁静、对视和宁静中的对视呢?
  如若给以定义,恐怕我是把握不住的,因为关于心灵上的理念是不太适合理化式的概括,那是一种特性,那是一种意境,起码也是悟性使然之了。
  还记得有次去杭开会,会后末了,有幸冒着细雨结伴步行,饱览西湖胜景。
  这座西湖,蕴含着美丽的传说、凝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而我的这次进入却颇为被动,已身在湖边,还在想着西湖究竟是什么模样,真是挺惶惑的。我原以为,美秀之地都要有围墙遮蔽;西子容颜,那更应该要有高墙护卫,绝无其他选项了。就在我漫不经心之间,听到有人在说,我们正在西湖边上散步,这才让我从腰酸腿疼中抬头远望,一座断桥在烟波中,相互对视,这头和那头,已经千年了。
  我不禁,我为我的憧憬而怅然不已,桎梏的美好,多半死在成见之中,正如“理论不如实践”的逼仄,“看景不如听景”的懊悔,便是这种心态的直接反应。
  对于这些先人的遗留,如若感觉不到它们的精神跃动,大多都是宁人失望的。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1 07:40:00
  从童年-2-3

  我走在没有围墙的西湖岸边,不觉心绪宁静了许多,对视着苏堤、断桥、三潭印月、雷峰塔、岳王庙、林彪地宫……它们矗立在霏霏雨中,静穆,洞开着悠悠岁月的斑驳,直入眼帘,油然地让我产生一种靠近的感觉:
  白娘子的坚贞,苏轼的豪放,岳飞的精忠,林和靖的隐遁,林彪的阴谋……幽幽静静地,早已经傍着这方灵秀的水土永世长眠了。
  那个时候,正值“非典”时期,游人稀少,仿佛我能看见他们的灵魂正在跳动的湖面上飘荡,无声无息,无欲无望,守着一种永恒的孤寂,不再,也不能再,为我这个后来人的真心感叹作一丝有血有肉地回应了。
  宁静。
  对视。
  宁静中的对视,甚至逼视,那是灵魂出窍,自我独白,直面人性中最精妙之处,对物,对人,特别对那些先人,真是敬畏驱使,很难得到的一种生命状态啊!
  明镜高悬,能够低头看见,就是这一方水塘了……
作者 :蜀海天使 时间:2015-05-01 10:34:00
  欣赏更新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1 19:18:00
  从童年-3-1

  能与我在宁静中对视的应该还有一片竹林,翠绿挺拔,生长在当时我家所住在的军人家属大院的旁边……
  那片竹林,你还好吗?
  我想你。
  你,纤细,相拥相依。
  现在,我几乎忘记了我和你有什么干系,可唯有这样的情形,一直把你放在我的心里:
  当我,要离开你,就要到遥远的东北来感受真冬天里的漫天飞雪,我,孤零零地,就站在冷风里,就在你的面前,透过阴暗的天色,静静地看着你轻轻的摇摆,静静地听着你沙沙的声响,静静地闻着你淡淡的香气,直到,一场倾盆大雨不期而下,我,才不得以跑回家里,就此,遥遥与你相别了。
  你,
  定格在我记忆里怎么那么深?
  你,
  叫我心颤;
  你,
  叫我思索;
  你,
  叫我神往;
  你,
  一定把隐藏着类似生命之源的东西放在我的身体里,我的四川,我的青莲乡,我的童年时光……
作者 :半岛良民 时间:2015-05-01 19:24:00
  @目之目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拣重点说最好,多数读者是不喜欢花时间来听你唠叨的,对不?
  个人看法,供你参考……问好朋友!
  • 目之目

    举报  2015-05-01 20:45:29  评论

    的确如此!我一直以为,从小见大,就像“天边的眷恋”一样,看得远,其实还在原地,我想,“中国梦”一定不适合你哟!的确如此!!
  • 目之目

    举报  2015-05-02 15:51:21  评论

    让梦快点醒吗?
2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1 20:52:00
  从童年-3-2

  宁静中的对视——
  对视自我:
  自我的荣耀、耻辱;真诚、虚伪;洁净、龌龊;阳光、阴影;大度、小气;坦言、谎话;赞颂、诽谤;认同、猜忌;亲情、孽债;希望、死结;成功、失败……
  它们究竟隐藏着什么呢?
  这是对天的敬意!?
  还是对地的亵渎!?
  只有在宁静的对视中,自我才能在敬意和亵渎所构建的天地之间找到自信,从而行走自如。
  宁静中的对视——
  对视他人:
  他人就是自我的一面镜子,诠释着人间的冷暖与悲欢。
  宁静中的对视——
  对视一条小河,美丽中带着惊悸;对视一方水塘,敬畏中带着虚幻;对视一片竹林,离别中带着绝恋。
  宁静中的对视——
  从这一片竹林以后,夜不能寐,就更加有所怀念的了……
作者 :蜀海天使 时间:2015-05-02 09:22:00
  欣赏点赞
  
1条评论   点击查看  我要评论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2 15:48:00
  从童年-4

  一栋土屋,坐落在青莲乡的一个小村子里,我有三十多年没有见到它,也不知道它现在还在那儿吗?或许还在,或许翻盖,或许已经在汶川大地震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它,即使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可我仍然这样认为,那个地方永远是我人生所能见证到的人性精髓之所在啊!
  那么,这是一栋什么样的土屋呢?
  到现在,我也记得不太清楚,只是稍有印记,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黑乎乎的,天棚、墙壁、地面、板床上的蚊帐……这些少有本色,却造就一个十分温暖的窝儿,牢刻在我的心灵底处了。
  如此这般情怀,难以言传,只好借用四川人烧的饭菜作喻来意会,就是什么样的鲜丽的主料,要是经过麻辣调料的搅拌,都会被弄得灰灰暗暗,而味道,香得让人咋舌,堪称人世间的美食了。
  诚然,使用川菜作喻,有些不妥,象是在说四川人不太讲究美感,甚至饮食卫生,其实质,我只是在强调我的内心感受,只要可口,那就是可心的。
  不过,四川人在吃上是有点别样,难免让人矜持一些。
  举个例子:
  就是那么一只鸭子,除了鸭毛,其他的任何部位都可入菜,鸭血,鸭屁股,还有鸭肠子——那家伙,捂着鼻子,我说的是一些外省人,大喊脏死了——真是不可想象,竟能下酒,还快哉乐哉着呐!
  如果撇开这种条件反射,我要衷心地为四川人鼓掌,不忌口的,心眼合一,有谁比这更能长久的呢?
  李白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要说的是,质朴的民俗,难于世上人了。有幸成为天府之国的四川人,不但安享自然,却愿赤诚相待,有谁比这麻辣嗜好更有滋味的呢?从根本上说,四川人大概不太计较别人说些什么,认为手脚干净,一切都可以吐纳自如的。
  这黑乎乎的土屋不也是这样的吗?
  再说印象更深的,就该是这栋土屋的主人了,那么热情厚道,那么仗义疏财,从我牙牙学语之初,就被我称之为老头儿和老婆儿的一对中年夫妇,更是具有这种纯朴的意境了。
  老头儿,就是那个手脚壮实的方脸大伯,而老婆儿,就是那个满脸皱纹的裹脚大妈,都是相当当的四川人,对于我这种近似于不敬不孝的称谓,他们满不在乎,好像就应该这样称呼一样,老头儿乐呵呵,老婆儿甜滋滋,一呼百应的,从来没有半点不悦之言了。
  土生土长的意识根植于心,如果相互认同就能相互取悦,也就成了人之伦理了。
  我家在我出生四十八天后搬到青莲乡的,几经周转,我父母才租到老婆儿拟作迎娶儿媳的尖顶瓦房,也就彻底地安顿下来,一住就是不长不短的三年时间。
  第一年,我家按约定数目交了房租;
  第二年,我家按早先的约定数目交了一半的房租;
  第三年,我家按早先的早先的约定数目直接地交了负数的房租。
  数字特别简约,事不过三,可细琢磨起来也是需要我一生来完成的。
  想起那时,我母亲没有工作,体弱多病,前后四个孩子都在哇哇待哺,仅靠我父亲这位工改兵在外施工挣得的那点钱儿,根本就不够一家人基本生活用的。那个年代,国贫民穷,谁家都不宽余。原本老婆儿指望赚点租金,用以贴补家用,没有料到,却与我家同甘共苦起来,并且诚心诚意,真是拖累上苍派下来的好心大人了。
  等到我父亲部队里下来简易房子的时候,我们俨然一家之人了。
  当老婆儿听说我家就要搬到县城里的时候,就来回在场院里走动,好象丢了什么似的,显得烦躁不安。她一会儿弄来一筐瓜果,亲自发放到每个人的手里,劝说着,瓜果易烂,请及时品味儿;她一会儿买来一只鸭子,做得味美肉香以后,招呼我们过去,一勺一碗,满嘴都是油光光的;她一会儿扯来几尺布料,尺量手缝,说是到县城里住,小孩子都要穿得漂亮点儿,省得难堪;她一会儿抓来几付草药,叮嘱他王婶,不要太苦了,千万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时间就在一会儿和一会儿之间流去,相互挥手,泪水就已落在这片热土里了。
  那年我三岁多,从此我可以隐隐约约地记得一些事情了。
  自我家搬到县城不久,老婆儿就踮着小脚,拎着糖果,顶着烈日,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步行三十多里路,才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我们新家门前,然后把眼神飘入,直给我们全家惊喜坏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们几个孩子围在老婆儿的身边,倒茶送水,扇风纳凉,左搂右抱,彼此说着离别的伤感,讲着团聚的快乐,真心奢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永远在一起,幸幸福福地生活下去。
  老婆儿在我家只小住一日,还未亲够,便告回家了。
  相别之时,老婆儿提出要把我带回乡下去的要求,跟她住上一段时间。我母亲知道,这是老婆儿的心意,也知那是真诚援助,可又过意不去,无论怎么也不太同意。老婆儿一经把话出口,就容不得这些,拉着我的小手,头也不回地走开去了。
  我也非常配合,紧紧地扳着老婆儿的大手,说走就走,一直就走到这个可爱的土屋里了。
  我见过东北农家的房舍,南为阳,宽敞明亮;北为阴,一铺大炕;东为大,长辈持家;西为小,晚辈安居;中间灶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抵都是这样三间配置的。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所以进入房里任何一个地方都要经过灶房,因为大门就开在那儿,更为这句俗语增加了几分深度。我不大清楚南方村舍的常规布局,但老婆儿的土屋和东北农家的住宅大抵相仿,只缺火炕而已,较为适合平凡一家人的和谐共处了。
  这种南北相通,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在内容上也是非常相符的。
  老婆儿和老头儿住在土屋的东屋,两个儿子住在土屋的西屋,而西屋总是空的。那个时候,老婆儿的大儿子在当兵,二儿子在县里读书,都在外面独闯天下。自从我被拉进土屋以后,这东西屋就成了我的地盘,任我逍逍遥遥了。
  就这样,一栋土屋,就象一双巨大的黑眼睛,能够看到看清看准心灵深处的东西了……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3 20:09:00
  从童年-5-1

  一则故事,几多伤情,怎么能够消解掉呢?
  在中国的鬼神中有一位十分可爱的,又是十分可怜的,便是灶王爷,专管人家灶台之事,当属于善神类的。
  据老婆儿说:
  人白条条地生下来,来到世上,最头等大事就是要有吃喝,而人呢,往往心肠不齐,有偏心的,使坏的,把吃的喝的都占为己有,狠心地叫一些人饿着,一点都不心疼。这时候,灶王爷就会知道,发起怒来可不得了,就叫那个狠心人的灶台燃不起烟火,叫他也饿着,饿死他,要他以后不敢这样。所以啊,做人不能偏心,不能使坏,让大家都能吃饱,灶王爷这才高兴,这样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象灶台里的火一样,就红红火火起来了。
  这么动听的说教,只往我心里钻,善待世人,让我记住了灶王爷十分可爱的一面。
  老婆儿是个老式村妇,被裹了脚,懂得一些老话,说讲非常诚恳。过去过去的女人,为人之道,大都通过口耳相传得到的。因为不识文不断字,仅仗着心灵手巧做活,老婆儿自然而然地就成为灶王爷的忠实信徒了。
  早起晚睡,洗衣做饭,相夫教子,似蜜蜂周旋千里花市如黄牛耕犁万顷良田,任劳任怨,便是老婆儿也。
  老头儿倒也辛劳,种田割地,回到家里就累的不爱动弹了。
  至于我这个小不点儿,托个柴,抱个草,屋里屋外的,从玩耍中就做了老婆儿的得意徒儿了。
  在这个小村子里,一般人家烧火做饭是不用煤的,或者说成用不起煤,干树枝、稻草什么的,自给自足,就够一年使用。大概因为常年要用这种长短不一的柴禾,灶台的正立面上就留有一个方孔,那些较长的树枝之类的就能直接插入灶膛里,省去不少刀砍斧劈,真是“智慧源于劳动”之佐证啊!对于这样的灶台,我的主要差事就是把露在外面的柴禾及时地添进它的肚子里,不让烟气沿着方孔冒出,用以减免一些毒害,不亦乐乎也了。
  可有人说,烧火做饭,那是女人的活儿,而男人嘛,顶门立户,那是绝对不能碰的,否则,就一定没有出息。姑且不论出息的含义,只要使用女人作为陪衬,出息就意味着崇高之类的意思。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有男有女,本该共同承担生活担子,却在不知不觉,竟然成了这样的思维开发所产生的畸形后果。
  于是,静下心来,我有些论语的冲动了。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5 20:22:00
  从童年-5-2

  男人主外,辛辛苦苦,凭着巧取豪夺,累积强权;女人主内,缝缝补补,靠得是细水长流,沉淀贤淑,其间的酸楚、屈辱和变节都有可能发生,毁誉却不是一样的。那个幽默小品中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要有一个女人的支撑,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要有一堆男人的呵护。就是这样的思想,造成了国人狭隘的心理定式,深陷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糟粕中不能自拔,还要硬充圣德。
  试问,真正懂得武则天无字墓碑的,古今能有几人?
  有位哲人说过:人类的彻底解放归根到底在于妇女解放。这点一点不假。
  恍惚间,我从电视上的《动物世界》里面,好像找到了这个问题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点。
  由于常年在外施工,我直面人生最低需求的时候比较多的缘故吧,爱看《动物世界》节目,什么狮子呀,老虎呀,豹子呀,生来死去,竟是那么通俗,弱肉强食,践行丛林法则。由此我觉得,在某些方面,人兽都是相通的。比如吃喝,所表现出来的,惟我独尊,唯我独享,唯我独乐,那个所能表现出来的摸样、怎么相比,都能清晰地看到两者血脉相连的脉络。
  对于动物世界,往往以雄性为主导,除了不关紧要的“扁担钩” 以外,他们都要统领着整个群落。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呢?依我分析,因为雄性相对与雌性就生理上就占有明显的优势,具体如下:
  第一, 身体强悍;
  第二, 习性凶残;
  第三,无需生儿育女;
  第四,欲望直接;
  第五, 还没总结出来。
  雄性在适者生存上相对与雌性处处都要处于主动状态,业已无须论证,这是强者的公理,雌性便被动起来,接受雄性压迫就理所当然了。
  反观人类,除了那些冠冕堂皇的思想,除了策略,除了位卑,谁人不是这样的呢?
作者 :半岛良民 时间:2015-05-05 22:10:00
  呵呵!楼主体会有些道理……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6 19:26:00
  从童年-5-3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几乎都是男权社会,由它催生出来的纲常对待女人极其昏暗,视之为附属品、玩物和礼金,甚至当作政治上的替罪羊遭后人唾骂。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诸如,妲己祸国;贵妃殃民;金莲害夫;慈嬉辱族;好不容易出来一个红都女皇却在丧心病狂中成为千古罪人。
  这就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通鬼神,可唯一关于女性章节的理论却很怪异,显得那么偏见和傲慢。
  比如,女子无才便是德;头发长见识短;最毒莫过妇人心;枕头风;狐狸精;红颜祸水;等等。
  不仅在理论上如此歹毒狠毒,而在行动上更为甚之。
  中国男人对女人在行动上的狠毒也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其中以缠足裹脚最为著名,使得千百年间的女人们在不谙人事的时候就被一条长长的布条子紧紧地缠裹在双足上,就从这以后,啼哭不止,哀情满胸,行走艰难,再也体验不着我们可爱的大自然所赐予的生命所带来的完整意义,被人为地谋杀掉了。
  可想而知:
  因为脚力残缺,她们深居浅出,唯命事从,鸡狗相随,伺候老幼,从一而终,终身都要在锅台和床头之间蹒跚,根本没有自我人格独立的快乐了。我想,劳苦之余,她们一定哀叹自己为什么今生是个女人?这好端端的一双脚,长大了,就能行走四方,放眼山川,感悟人生,创建事业,就因为是个女人,双脚被人为地弄残了,反称为,窈窕淑女,要的就是金莲小脚一双了!
  金莲,三寸,弱不禁风。
  不管你女人有多少雄才大略,让你走不出去,你女人还能作为到哪里呢?至于什么酒呀,色呀,财呀,气呀,罪孽所在,更是女人禁用之物,让你走不出去,你女人还能沾染到哪里呢?最要命的是男人们的所谓的名份,要和女人的贞节紧密相连,如果不慎丢失,脚跟于世人面前就站不稳妥,让你走不出去,你女人还能败坏到哪里呢?
  这种逻辑,我们可以设想,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群所谓额“正人君子”,在玩弄女人之后,突发狂想,原来女人是这样容易让男人们相互猜疑、相互倾轧和相互争斗,极大地破坏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构架,变得暧昧不清了。为此他们疯狂了,叫嚣着:“把她们关起来,把双足缠死,别再让她们跑到外边制造事端,损害我们君子之间的纯正情义了。”事情居然成了,这一成就把女人彻底地推向了寄生地位,从而满足了他们邪恶的心理需求,地大的学识,天大的能耐,你女人还不是床上这点供男人们发泄的东西吗?
  何等的丑陋心态啊!
  何等的狠毒手段啊!
  何等的流氓行径啊!
  论语到这,闭上双目,竟孤独难挨。老婆儿的一对小脚,由远及近,摇摇摆摆地走将过来。是的,在这已经僵化的时空里,有人在听。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7 21:47:00
  从童年-5-4

  抛开这种设想,还会有其他的原因吗?
  我也偶尔在街面上听到这样的叫骂:“×你妈!……”
  先前,只是觉得这是一句脏话,可仔细想来,疑惑顿生,为什么人们(多指粗俗之人)表达憎恶等情绪的时候常常使用这样的词语?对我来说,很不了然,模糊地到感觉到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处女生育的年月,应该归入伦理范畴,值得探究一下。我当然也清楚,大凡与性有关的课题都是非常艰难的,一直处于国人避讳之中,仅凭我之脑力,只能算作稍稍进入一些,抛砖引玉吧。
  在我国早期的神化传说中,为了推崇英雄, 使之成为圣人,常常把功德无量的人视为处女所生。禹,这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被传是他的母亲“吞神珠”而后生下来的;黄帝,这位中华先祖,也被传是他的母亲“感而孕”之中生下来的。如此这般,逐有“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话儿流传后世,显得那么神秘莫测。
  对于这种处女生育现象,专家有所论说,可我自有我的疑问:
  一个圣人的诞生,光彩照人,恩赐众生,为什么单单要用处女来完成呢?
  这时,天地一片寂静。
  冥冥中,我与那些脏话儿有了呼应,感觉到了人类自身的卑微,甚至卑鄙,贬低了男人,桎梏了女性,却创造出来几位不见首尾的圣明,显而易见,真正延续人类生命的性被严重地污秽了。
  中国的太监;
  非洲的割礼;
  欧洲的贞节带;
  世界各地的戒律清规。
  这些株连着性的词语一股脑地挤进我的脑海里,含着痛苦,却又死静,一旦清晰可见,竟是圣明的狰狞。
  这犹如一场血腥的狮王争斗,触目惊心,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了。
  老狮王败了,落荒而逃,逃得一命呜呼。
  新狮王诞生了,直把欲望表达到了穷尽,占人领地,杀人幼子,霸人妻女,好个动物本性,一展无余。
  凭着钢牙利爪,横行霸道,终将还会老去。
  又是一轮王权易手,主旨依旧。
  甚而又甚的,这种兽行居然常在人类的圈子里,转悠,转悠,突然天降圣旨,就是人祸。我心发抖,那诛灭九族,那扬州十日,那南京大屠杀……喊声苍天,我已落下眼泪。
  男人是何物?
  女人是何物?
  日奔夜忙,传着生命,承着智慧,还在有意无意地播撒着那些万恶之源淫为首的毒素。男人玩权,假借圣明,可以取舍善恶,哪怕三宫六院也是秉承天意;女人作贱,陪衬英雄,能够衡量美丑,何惧无婚而孕也要尊崇天性。真的,真的不公,就连骂人的话儿都要带着女人才能痛快淋漓,真是邪恶之极了。
  圣明是何物?
  地球上最高智慧的动物能够走到今天,从苦难中,终于认清了自身,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要按照尊重去做,就能做出人性中的色泽来。
  我的男人!
  我的女人!
  我的兄弟姐妹!
  原本,原本,原本没有什么圣明。
  ……
  我想,老婆儿大概不会太能理解如今做个知识女性的道理,在她的脚下,那十个脚趾头已经深深地折断在骨肉里,已经麻木到彻底了。
  据老婆儿说:
  作为凡人,保不齐地要在不经意间做出恶事来,自己还没觉得,就被灶王爷知道了。比如,烟囱堵了,柴禾不好烧了,饭菜烧糊了,都是灶王爷给予的惩罚。所以啊,平日里,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要自省,找找过错,没有更好,有了,就要改正过来,求得饶恕,千万可别慢待了。
  假如天上真的有位灶王爷的话儿,奖善罚恶,就凭如此法力,只叫“烟囱堵了”之类的,威慑恶行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难怪现在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那一天不兴咀嚼灶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终归都是一些花言巧语,影响不到升官发财,就足可省略掉了。市井就是如此简单、直白和厚黑,假借不上,就连灶糖都捞不着吃喽!
  单从这一点上看,我自觉得,灶王爷也是十分可怜的。
  这是进步还是倒退,不太好说,如果能够接收一些心灵感应,也未枉费我之崇敬之情了。
  从老婆儿讲的神话故事中,她的善, 她的情, 她的勤劳,让我深刻地感悟着了。十分可爱,又是十分可怜。正因为是这样,我才得以成人,延续烟火。
  可爱,
  还是可怜,
  其实,
  都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脉。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09 14:39:00
  从童年-6

  故乡?一个疑惑……
  最能让我思忖这个词汇的是在我长大以后填写履历表的时候,表中往往设有“籍贯”等栏目,势必要与故乡连接在一起,而我的故乡究竟它在哪里呢?
  这对我来说是个问题,至今我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
  按照常规,故乡应是祖上的居住地,是本源,非常正统的定义。我的老家在河北某处地方,可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的山那里的水能称得上我的故乡吗?
  若以家庭背景定义故乡的所在地,也是符合伦理的,因为人生的起点是从家庭开始的。我父亲是河北人,母亲是山东人,他们俩人牵手于吉林,奔波于辽宁、湖南、四川等地,大半辈子都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那哪一处可以定义为我的故乡呢?
  假如以出生地衡量,也是有所根据的,生养自己的地方嘛!我出生在湖南,可我才来到人世间四十八天就坐着火车离开了那里,这能留下故乡的印迹吗?
  回头望望,由记忆串成的人生轨迹一直延伸到胸前戴着像章的幼儿时期,忽明忽暗、时断时续,显得那么漫长又那么短暂,间或拌和着淡淡的忧伤。
  故乡?
  一盘灶坑,一野村庄,一颗枯树杈上的鸟巢……还有梦呓,以及那些遥不可及的面孔。
  是这样的吗?
  青莲乡……
楼主目之目 时间:2015-05-10 09:22:00
  从童年-7-1

  一曲乡愁,悠悠扬扬地,就在那个天边的深处,不知回响多少年了……
  一经提到这词儿,乡愁,就有诗意从我的心里出来。很淡,象水;很浓,象霞;很轻,象云;很重,象石;很远,象涯;很近,象我。而诗意的本身,往往涣散,变得不知所云。
  我曾试图解释过这种现象,认为来自“饮水思源”之类的情感驱使,把我带进某种意境之中。待到真想言语几句,才知满心空荡,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景象加以印证,确实郁闷不已。我开始相信情结的存在,山水大地,冷暖人间,便可一一对号入座了。
  风中的纸鹞,雨中的草帽,花中的露珠,夜中的油灯;
  还有蜻蜓的飞舞,青蛙的跳跃,田鼠的敏捷,水鸟的吟唱;
  更有那稻草人的职守,邻家娃子的聪慧,村间女人们的诙谐,李白衣冢的千年挺立;
  细细数来,胸前佩戴像章的所谓牛气,钻进地里偷吃凉薯的所谓亢奋,偶然走在路上看见一行游街示众队伍的所谓惶恐,还有莫名产生的有朝一日带着兄弟姐妹坐着火车上北京的所谓梦想……竟也长长一串。
  但是,它们不是我期待的座位。
  难道是一盘灶坑吗?
  猛然一惊,暗自感叹,我终归是老婆儿的徒儿啊!
  今已四十有余,经历了许多,而真正能够通达我之心灵的,就是几串记忆,甚至只是一个身影、一面笑容和一句话儿。我的人生之初,我的江油七年,仅靠我童年的心智实在装填不下太多的东西,无论如何调动我的记忆潜能,回忆出来的,仅仅就是一些零星的影像,于眼前晃动,很难连成一片了。而这并不影响我对这一段时光的依恋,和感慨,那个磕碰、寻觅和痴迷,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再现在眼前了。
作者 :高山对虾 时间:2015-11-29 10:13:09
  @目之目 老师掌握着这么丰富的素材,可以筹划写成一部中长篇小说,中间还插入了一些评论,就跟古龙的小说一样,很有可读性。写得真好!学习了!
作者 :高山对虾 时间:2015-12-02 12:54:26
  @目之目 再来拜读精彩作品,体味文中的精华味道。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