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扬州一副市长看望津巴布韦产妇的官方报道,引起舆论关注。7月2日,@扬州晚报 A11版报道扬州医生助津巴布韦女子产下男婴,报道中还有一段关于当地余姓副市长“慰问”的描写,称其在得知情况后,冒雨前往医院看望。随同的市外办负责人表示,第一时间帮助该女子母亲办理来华签证手续。

2日上午,该报道在网络中以标题“一名津巴布韦女子最近在扬州干了件大事,一群人参与,甚至…”出现,并附有余姓副市长看望的现场照片。开篇称“副市长亲自探望了莎朗,还躺在病床上的她,一个劲地说:扬州人特别友善,非常非常好!”。

从关注度走势图分析,话题以2日12:00分左右为发端,呈现低位走势,17:00分后迅速走高,于20:00分左右达到最高峰值。进入3日后,话题关注度出现小幅上升,目前,话题已进入长尾阶段。

从内容来源分析,微博占比98.47%,是话题最主要评议和传播平台。
1、这篇报道到底想表达啥? 令网友感到疑惑的是,这篇报道到底想表达啥?想宣扬什么?是医生的敬业和人性关怀,还是领导的“平易近人”,亦或其它?网友有着多种猜测,也形成了一边倒的批评。但从官方角度来看,这篇报道显然作为正面来宣传,但也如网友调侃一样“还沉浸在50年前”,正面宣传的思维已远远落后了,因而才有网友@夏元鼎 “官方竟然把它当作一个热点在报道,甚至觉得这是面上有光有政绩的事情”的质疑。
2、副市长的动机引猜测 副市长看望外国产妇的动机,也引发多方猜测。网友我才不是大萝卜 指出被慰问者换成任何外国人,这样的举动都会让人觉得很奇怪,“优待外国人能给自己的政绩加分?能吸引更多高素质外国人来工作?”,表示于情于理都说不通。网友军军 认为是“官员逻辑”的结果,尽管在这一逻辑下,出现诸多如此类外界看来“滑稽和荒诞”的事,但“背后却有着非常合理的利益驱动链条”。“当官的第一要务是不能出错,不能让自己治下出事”,否则“背锅”的一定是这位分管者。而这是否反映出现行追责体制存在不足?
3、产生了哪些负面效果? 在舆论看来,对孕妇的适当帮助没什么意见,但如网友@boydunking 所言“没见那个中国普通孕妇有副市长的看望的待遇!也没见把其家人接到医院!”,因而,当副市长看望外国产妇时,舆论批评“跪舔”外国人,“跪着起不来了”,与网络中一直存在的“媚外”质疑,形成共振效应。网友Courier Six 认为“政府机关和宣传部门不要老是在外国人问题上小题大做”,因为其“不伦不类,形似跪舔”,除了人为制造不公平感、给某些势力以煽风点火的机会之外毫无意义。还有网友认为,副市长+外国人+慰问+“特事特办”做法的叠加,呈现的是“特权思维”,显然与社会日益强调的法制精神相左。
4、正面宣传应以怎样的姿势呈现? 显然,从网友的反馈来看,这样的“正面宣传”是失败的。通过此事也说明,正面宣传逻辑改变迫在眉睫。那么,正面宣传要怎么改?首先,要警惕形成“思维上的懒惰”,如近年的“正能量”宣传,只强调“正能量”的果,而不在内容上下功夫,因而难免被质疑。网友@千钧客 指出网络正能量不是情绪宣泄,是引导网友理性看待问题,是真正推动解决问题。其次,要明确宣传受众,如此事中当地媒体在报纸和网上的报道,就做出了细微调整,“网络版”更贴合于网络阅读,但在内容上,却缺乏相应调整,最终形成了碰撞。最后,最重要的还是“为官为民”,官员真正为民着想,为民做事,网络自然会形成一股正面走向。
栏目策划:天涯舆情中心 本期责编:辛露 微信公众号:tyyq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