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一段一位母亲街头踩踏趴地幼女的视频,曾在网络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女子推开路人,猛踩趴在非机动车道上大声哭泣的女童背部。并怒怼劝阻路人,“我的小孩,我自己负责。”“你那么好心,你砸点钱啊,我去看病。”。随后,多名路人报警。11日下午,杭州萧山公安分局证实,事发杭州市萧山区劳务市场附近,并表示“正在调查中”。

至此,基本走完了一个网络事件的“生命”周期。随后的发展不外乎,找到当事女子,警方批评教育,女子悔改等。事后事可能并不会引起太多网络关注。整个事件留下的舆论影响,主要在于“女子踩踏女儿”的视频印象,而无视了警方后面的努力。同时,舆论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将更为负面,在一部分网友和媒体对救助体制、教育等方面持续跟进中,最终导向政府。

然而,萧山公安 却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后续的关注度远远大于视频本身。从关注度走势分析,5月11日视频爆出后,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但与5月23日,萧山警方发布后续内容相比,差距十分明显。说明萧山警方的后续发布得到广泛传播。而萧山警方千里追踪,发掘真相、解决事情,也感动了诸多网友。

那么,舆论导向为何会逆转呢?

首先,警方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完整呈现,补足了因细节缺失而形成的舆论偏向性问题。视频中展现的只是母亲踩踏女儿,以及母亲激烈情绪下的行为。但对原因难以展现。警方发布的详情,补足了这一点,展现单亲母亲的不容易,以及当时所处的情境等多层因素,从而获得了网友情感上的理解。
其次,媒体助推广泛传播,导向性标题带节奏。萧山警方发布后续事件详情时,标题已经奠定了基调“真相让人落泪!”,随后人民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均使用了,“原因查明 真相心酸”等导向性明显的标题,对舆论的扭转有着积极的作用。网友不光表达了“现实把人逼疯了”、“看了心情很复杂”、“她经历过的谁有了解?”等感慨,也进行了反思“事情真相没出来之前最好还是保持沉默”。
再次,萧山警方占据舆论制高点,呈现积极负责的态度。不光肯于“千里追寻”,还积极帮助解决这对母女的生活问题。警方的所有行为都占据了舆论制高点,强化着事件话语权,而此时如何改善这对母女的生活,变成了一种舆论“道德正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驱离不理性声音的作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舆情事件都不能孤立的看待,任何舆情事件的影响都将是全范围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相关部门重视舆情,积极应对解决。反观此事,萧山警方的一系列行为,不光树立起了形象,增强了其话语权,也对改善警方形象有着积极作用。
栏目策划:天涯舆情中心 本期责编:辛露 微信公众号:tyyq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