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指数】2017年8月《天涯四川舆情指数》发布 格斗孤儿事件再度发酵
楼主 :天涯舆情
时间:2017-09-04 15:56:12
三、官方应对分析 1、格斗孤儿含泪遭遣返 舆情二次危机爆发
舆情概述:自7月20日,梨视频发布“MMA俱乐部的格斗孤儿:不打拳只能回老家吃洋芋”的视频以来,“格斗孤儿”的话题备受舆论关注,格斗孤儿的去留问题成为网民争议的焦点。在成都市、凉山州教育、民政部门介入后,恩波俱乐部收养的凉山儿童陆续被送回家,引发舆情的二次高潮。 据报道称,“8月16日,四川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的来自凉山州越西县的孩子全部被带回家”。与此同时,“格斗孤儿含泪遭遣返”的视频被爆出,视频中阿杰被强迫按手印,哭成泪人,现场工作人员质问:“你们征求娃娃的意愿了么?你们征求娃娃的意愿了么?”视频引发了新一轮的舆情风波,舆论矛头从质疑恩波格斗俱乐部转向曝光事件的媒体和凉山州民政部门,社交媒体撰文 《恭喜圣母,你们堵死了“格斗孤儿”唯一的生路》、《格斗孤儿含泪遭遣返:这是最悲哀的结局》、《哭着被拽走,这不是解救孤儿只是解决丑闻》等,指责媒体的曝光让凉山州的贫困儿童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批评凉山州政府粗暴的处理涉事儿童,只是为了解决丑闻,质疑凉山州民政部门的精准扶贫工作能力,对当地政府的舆情口碑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官方应对: 越西县委宣传部部长在记者采访中表示,恩波格斗俱乐部隐瞒事实真相,存在欺骗性。越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一直以为孩子们在完成义务教育的同时,也学有一技之长。然而实际情况却和招生简章不相符。我们会对家属和孩子做思想工作,积极引导,让他们重返校园,完成义务教育。” 凉山州教育局基教科课长宋刚表示,从义务教育要求的角度讲,如果希望继续训练,需要学生在成都能够保证接受正规的初中教育。根据他了解的情况,当初少年学员家长同意将孩子送到恩波格斗俱乐部训练。一个是因为当时俱乐部过来做了一些宣传。因为他们是搞慈善的,这些孩子过去之后能够通过这个渠道学到一技之长。 “既然俱乐部不能保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成都也不能明确他们是否能保证的话,那么只能先把孩子接回来,先接受义务教育。如果他有这个爱好,毕业后愿意继续学,参加训练、从事这个项目都是没问题的。” 应对分析:从格斗孤儿事件引发的二次舆情危机的状况来看,舆情矛头有一定转向,但仍然是事件的根源性问题诱发,从目前的官方应对措施来看,凉山贫困儿童生活困境的解决并非一蹴而就,涉事儿童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未有较大改观,媒体和网友对事件及官方处置态度的负面情绪未得到疏解,所以不排除舆情事件再次爆发的可能。 在整个事件中,凉山州政府部门都是在被动情况下被迫回应事件,而此时网民的情绪和观点都已形成,而凉山州相关部门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在法律和职责范围内的举措,未能从宏观的角度各部门协调,设身处地的为格斗孤儿的生活与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被网友认为缺乏人文关怀,并非事件解决的最优方案。而且,在官方回应中,以格斗俱乐部“隐瞒事实真相,存在欺骗性”为由,用此污点证明格斗孤儿留在俱乐部的不合理性,让媒体和网友对官方产生对立情绪。媒体指责当地政府仅仅为解决丑闻而不顾贫困儿童的现实处境,凉山州民政和教育部门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 将格斗孤儿带离舆论风波的中心固然能够使事件暂时脱离敏感,将格斗孤儿放置在本区域政府的管辖之下也能够增强官方的话语权,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这些儿童的生活状况本身,如果不能有效改善当地儿童辍学、只能吃洋芋的生活困境,当地政府必将面临媒体和舆论的再次诘问,当地政府会深陷塔西佗陷阱之中。 2、警察带斧头执勤?官方回应暖心真相
舆情概述:8月26日,一张照片及一段视频在朋友圈中迅速传播,引发网友热议,图片中两名戴着大盖帽、穿着标有“警察”、“POLICE”字样反光马甲的人员站在街头,两人背后腰间各别了一把斧头,有网友表示:“警察竟带着斧头执勤?还有这种霸气的操作?”也有网友调侃“斧头帮从良啦。”疑似“警察”携带斧头执勤的照片通过朋友圈际关系迅速传播,在事发地形成极强的传播效应,也对警察形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官方应对: 当日,长宁公安官方微信“竹海卫士在线”对事件公开回应,称两名当事人并非警察,而是长宁县各个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是由各个乡镇政府聘请,协助乡镇党委政府开展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的,并将其制服与警察制服对比,表明其身份;随后,解释执勤中“斧头”的作用,由于长宁近日下雨造成路旁竹子倾斜,影响道路通畅,斧头是用来清理路障的,同时,斧头也可用于清除电动三轮车篷布,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应对点评:在此次事件中,网络传播“警察带斧头执勤”的照片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予了网友极大的遐想空间,让事件在最初的传播中呈娱乐化且偏向负面的传播走势。长宁县警方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网络传播的内容澄清,通过图文展示的方式将网友对“斧头”负面看法扭转向正面,有效的遏制了网络的负面解读,让网友也纷纷对执勤人员点赞,取得了良好的舆情引导效果。但在辟谣过程中,对“执勤人员并非警察”的内容解释过多,让网友产生为民服务者并非警察,警方对制服管理不严、易被仿冒的负面印象,影响了最终的传播效果。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