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事件 “新铺设沥青路面又被挖开了,铺好的绿化也被毁了,真可惜”。11月5日,网友爆料,位于郑州陇海路与中州大道交叉口的陇海高架地面快速路,沥青路面被挖开了50米左右。而陇海路快速路11月1日正式开通,距今仅5天。项目工程部人员称,领导来看过几次,说让把原来修好的花坛去掉,重新优化。“我们只是按照图纸施工,规划的事管不住”。
新闻曝光后,网友纷纷跟帖怒斥:“拆了建,建了拆,浪费资源!”一个畅通工程的重点项目,仅建成通车5天就这样被挖开重建,实在让人惋惜。面对群众的质疑,“重新优化”的理由似乎太过牵强。而近些年,类似郑州快速路的“短命工程”在全国并非“一枝独秀”,有关道路建设领域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一条道路建好不久,即被“开膛破肚”;一项工程完工没两年,就要改建重建……这是人们对一些地方建设的普遍观感。这不禁让人感叹,如此“穷折腾”到底为哪般,到底谁该为城市中的“短命工程”买单?
(二)网民态度 @苏格拉没底:这就是我们一年的水泥消耗是人家美国几十年的原因!重复建设,目光短浅的城市规划!拆了建,建了拆,浪费资源,增加了污染!
@BOLT 博粉:这样一来,这边是浪费了,但是那边又有得捞了,外表在挖路心里在挖空心思!
@一滴眼泪:这么快,可以申请吉尼斯纪录了。
@流云:这太正常了,我们这新塘路修好剛通车没几天不是又封道开始挖了吗,都是屁股指挥脑袋,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瞎折腾。
@汽配张飞:这样反反复复的工程全国到处都是,我家门口就有一处,刚刚铺好的马路连两个月都没有又被挖开了,看着让人心疼!其实就是一些腐败的官员为了贪污而采用的一种障眼法!应该列入刑法,一查到底,把藏在后面的老鼠揪出来!
@Sales2:一个领导就可以充当一个专家,对施工图指手画脚?明显的官僚主义
@美与同情心:执政者做决策跟闹着玩似的,这么随意。以后执政者做决策时出现任何损失,让他自己负责,看以后是不是会慎重点。
@黄中亚:太浪费了,应该管管,都没人管的啊,当官的拿国家的钱打水漂玩了?
@若即若离:有权力也不能如此任性。毕竟那是用老百姓的血汗钱修的。当初规划的时候想什么了?重修可以,但是要有人承担责任。
@守望者:发标投标、质量监管都有问题,公共财富不能就这样打水漂,内部潜规则不查不能平民愤。
(三)舆论观点 1.“短命工程”劳民伤财惹民怨。动辄上千万、上亿元的项目当初上马时为什么没有充分调研和论证?又是什么原因驱使这些“短命项目”匆忙上马?或者相关部门会列举出若干理由,但可知,建了拆,拆了建,这样“穷折腾”既让百姓怨声载道,也造成了巨额财政浪费。放眼全国大中城市,到处都在施工,重复建设,灰尘漫天,不但没有为市容市貌增色,反倒劳民伤财,败光了人民的血汗钱。长此以往,建了拆毁掉的是对资源应有的珍惜与敬畏之心,拆掉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丢失的是民心!
2.“短命工程”不能一折了之。今天挖路铺光缆,明天挖换管道,主干道、高架桥、下穿隧道,一个个工程项目在市民和网友的抱怨声中拆除、改建,即使民众百般质疑,也丝毫不会影响拆除的进度。城市要扩容,政府对原有的不适合的市政设施进行优化,本在情理之中,但如果政府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缺乏一个长远的、系统的、前瞻的规划,一味标新立异,一届领导一个思路,城市建设朝令夕改,再好的工程也会难逃“短命工程”的宿命。如果有关部门不能把追责的“板子”打到决策者的身上,任由“短命”工程一折了之,就不能促使决策者谨慎决策,就会容易背上“劳民伤财”的骂名或被贴上贪污腐败的标签。
3.以刚性规划遏制“短命工程”。此种现象之所以频繁发生,跟决策程序缺乏科学设计、决策后果没有责任追溯密切相关。尤其是一些“三拍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领导干部,将个人的主观意愿凌驾于工程的科学建设之上,不懂规划,仓促上马,导致不少工程“中年退休”,甚至是“幼年夭折”,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了水漂。因此,要遏制“短命工程”产生,必须加大问责力度,对官员等决策失误导致的浪费社会财富的行为,应当用行政手段甚至法律手段进行追究;对监督不到位、审批不严格等行为,也应当问责,而且都要追责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