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部落

小圈子,大声音!呼朋引伴网聚部落!

创建新部落?

[舆情经验心得]传播学、新闻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术语集纳帖

楼主:傻不楞冬的小兔子 时间:2012-07-03 14:45:00 点击:8270 回复:26
脱水模式给他打赏只看楼主 阅读设置
  【塔西佗陷阱】
  
  ·政治学名词
  “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通俗地讲,就是指当公权力遭遇公信力危机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网络时代,对公共事件的处理稍有不慎,或者日常工作中出现疏漏,都有可能陷入此种恶性循环。
  
楼主傻不楞冬的小兔子 时间:2012-07-03 14:48:00
  【罗宾汉情结】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位侠盗式人物。他武艺出众、机智勇敢,是一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绿林英雄。在英国阿尔斯特大学进修的新媒体研究学者赖龙威分析,西方文明中有个根深蒂固的“罗宾汉情结”,也是各民族普遍存在的扶弱抑强的人文关怀。
  在今日中国,“罗宾汉情结”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只要涉及官民和贫富之间的冲突,往往不辨案情的是非曲直,一边倒站在弱势群体一方。新媒体时代,新闻跟帖、BBS以及微博等,常常成为草根之怒的发布场、“仇官”“仇富”情绪的宣泄口。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摊贩、被强制拆迁的业主等,在网上往往得到一边倒的同情。
作者 :西北雄鹰 时间:2012-07-03 17:42:00
  这个帖子开的好啊!楼主真贴心!
楼主傻不楞冬的小兔子 时间:2012-07-05 08:53:00
  【路西法效应】
  
  心理学术语。
  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环境让你是狱警,你就趋向暴力;环境让你是囚徒,你就趋向畏缩。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做过一个探讨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显示: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路西法又名“路西斐尔”。路西法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圣光六翼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过度高贵,意图与神同等,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撒旦。--这一段在《失乐园》中提出过,在《神曲》中也有一笔描述。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美)菲利普·津巴多著,孙佩妏等译,三联书店。作者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主持人,本书是他亲自撰写的回顾研究之作。当年的实验是让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流血暴力形势失控而中止了。本书也是影片《叛狱风云》(The Experiment,2010)的故事蓝本。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0612.htm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1241596/
作者 :老虎喂猪 时间:2012-07-09 09:03:00
  不错非常不错
  就是
  少了点
  
作者 :俊采兴驰 时间:2012-07-09 10:04:00
  【广场效应】
  
  广场效应是一种群众心理,指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心理多数时候使群众的群体道德水平比个人道德低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5078722.htm
作者 :俊采兴驰 时间:2012-07-09 10:06:00
  【普力夺社会】
  普力夺(Praetorian)
  普力夺社会,是政治制度化程度低的社会。普力夺社会在各种政治参与程度上都存在,参与程度低的普力夺社会亨廷顿将之称为寡头普力夺,这种社会的政治参与近限于一些集大权于一身的寡头;当政治参与扩大到中产阶级时,这种社会被称之为激进普力夺社会;而当政治参与进一步扩大到广大群众时,该普力夺社会就称为群众普力夺社会。
  http://baike.baidu.com/view/2217701.htm
  
作者 :俊采兴驰 时间:2012-07-09 10:07:00
  【公地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是美国学者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于1968年提出来的概念,意为一个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凡是公共的东西,谁都可以去占有,结果,公共的领域就消失了。其实,大到自然环境,小到个人的心灵世界,都可以观察到公地悲剧的现象。
作者 :俊采兴驰 时间:2012-07-09 10:10:00
  大家有货都共享下哈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2-07-09 13:59:00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诺埃勒-诺依曼在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http://baike.baidu.com/view/18306.htm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2-07-09 13:59:00
  【议程设置】
  1968年,麦克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看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有多大的影响。1972年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http://baike.baidu.com/view/73987.htm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2-07-09 14:01:00
  【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为社会学经典名著,已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作者勒庞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丧失理性,没有推理能力,思想情感易受旁人的暗示及传染,变得极端、狂热,不能容忍对立意见,因人多势众产生的力量感会让他失去自控,甚至变得肆无忌惮。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今天,《乌合之众》以其对大众心理的精辟剖析,已成为众多理财专业人士荐阅的书籍。
  http://baike.baidu.com/view/73987.htm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2-07-09 14:02:00
  【群己权界】
  严复当年用文言语句翻译穆勒(今译密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作《群己权界论》。公域讲权力,私域曰权利;公域讲民主,私域言自由。这就是“群己界线”,或曰“群己权界”——“群”者,群体、社会公域也;“己”者,自己、个人私域也;亦即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要区分清楚。
  http://baike.baidu.com/view/1230606.htm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2-07-09 14:08:00
  【极权主义】
  极权主义(英语:Totalitarianism,或称极权政体、全能政体、总体统治)一词由totality(总计、总和)一字而来,具有集中权力的意涵。“权力主义”通常系指:某一人或政党、特定群体以独裁的方式垄断政权。一切决策、政治权力、概念的定义、经济政策皆由独裁者所掌控,没有第二人或是其他群体(如政党、民间团体等)可以分享其权力(例如:法西斯极权、共产极权)。在此一政体下,政府当局能行使绝对与集中之权力,透过宣传(或称洗脑)与动员,控制人民生活的所有层面。每一个体均受政党或政府掌控,政治及文化方面的异议言论亦受政府压迫。
  http://baike.baidu.com/view/479801.htm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2-07-09 14:09:00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英语:Neoliberalism)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19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国际的用词上,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新自由主义强调自由市场的机制,主张减少对于商业行为和财产权的管制。在国外政策上,新自由主义支持利用经济、外交压力或是军事介入等政治手段来打通外国市场。打通市场意味着自由贸易和国际性的劳动分工。新自由主义支持透过国际组织和条约(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他国施加多边的政治压力。新自由主义支持私有化,反对由国家主导的直接干预和生产(如凯恩斯主义)。为了增进公司的效率,新自由主义强烈反对最低工资等劳工政策、以及劳工集体谈判的权利。新自由主义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以及公平贸易,认为这会妨碍民主的制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87%AA%E7%94%B1%E4%B8%BB%E7%BE%A9
作者 :俊采兴驰 时间:2012-07-10 14:40:00
  【邻避效应】
  邻避效应(Not-In-My-Back-Yard)指居民或在地单位因担心建设项目(如垃圾场、核电厂、殡仪馆等邻避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及采取的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2-07-25 20:24:00
  嗨,上个词没有用错,我还在担心那天用错了的。。
楼主傻不楞冬的小兔子 时间:2012-08-01 09:01:00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挥在那趋势的预测结论。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覆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http://baike.baidu.com/view/41300.htm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3-05-21 17:33:00
  世纪50年代前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给出了一个决定谣言的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即谣言的产生与事件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成正比。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产生的效应也就越大。(转自《中国青年报》)
楼主傻不楞冬的小兔子 时间:2013-05-26 21:16:00
  【逆火效应】
  
  心理学实验已证实:“不要浪费时间说服顽固分子,因为你的每一句辩驳打入他们耳中都会成为他们支持自己的证据。就像没有射出的子弹,反而伤了自己。”
  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这就是逆火效应,而更正信息的行为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枪,虽然没有射出子弹,但却“击中”了谣言,让更正后的(或原本)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 当在人被动的接受信息轰炸时,会有一种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害的本能。慢慢的,逆火效应就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少,最终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楼主傻不楞冬的小兔子 时间:2013-05-26 23:37:00
  【乖讹说】
  
  喜剧中有一种“乖讹说”,也叫预期失望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有论述:"在一切引起活泼的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一种荒谬背理的东西存在着。
  他认为可笑的东西,是荒谬的、不伦不类的、乖讹的,常常出乎人的预料之外,让人们的心理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的感情。
作者 :天涯舆情 时间:2013-05-27 14:47:00
  大众传播中有一个理论——选择性接触假说,说的是人们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那些与自己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信息传播的效果只能对那些原来意向未明或态度未定者起到作用效果。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3-07-26 22:34:00
  【维基政府】其模型基于维基百科,强调民众广泛参与、自由开放,一种属于数据时代的民主政治。设计更好方法使公众更广泛参与到政府的管理中,并创造出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连成一体的合作机会。通过技术手段让公民参与的决策模式,使政府在解决今天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方面变得既公开又高效。
楼主傻不楞冬的小兔子 时间:2013-07-30 17:05:00
  【踢猫效应】
  
  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3-08-28 13:47:00
  【拟剧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类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演戏,以赢得观众的认可乃至喝彩;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演“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刻意做着“印象管理”,同时发生“污名化”现象。世界是一个舞台,人不过是台上演员,在一生中扮演多个角色。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7815.htm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3-10-11 15:24:00
  【谣言理论】
  传播学者克罗斯的谣言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表明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判断水平。
  
  上海交大教授张国良把谣言公式进一步扩充为:流言速率=事件重要性×状况模糊性×技术先进性÷权威公信力÷公民判断力。张教授注意到另外两个因素:媒介技术越发达,谣言(或未经证实的流言)的传播力就越强;政府的公信力越低,谣言越有市场。
作者 :栀夏世 时间:2014-04-21 13:20:00
  【咕咚效应】
  咕咚效应”指熟透的木瓜“咕咚”一声掉进湖里,结果动物们以讹传讹,变成“咕咚来了”的惊恐。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在成都、广州等地,“砍人”传言引发的“咕咚效应”,同样值得深思。
  有心理学者分析,一个传言唬得不少人撒腿就跑,这种行为属于集体无意识恐慌蔓延。恐慌的背后,是焦虑与不安。越是面对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的风浪,越需要有关部门保持定力、镇静施策。不实传言“遇真即化”,织密公共安全防护网,用事实击碎传言;迅速提供权威信息这颗“定心丸”,用真相跑赢谣言,就能有力遏制“咕咚效应”蔓延。在成都,“街上砍人”的网帖出现半个小时内,当地公安部门就用官微辟谣,使公众情绪逐渐平复。
  另一方面,谣言之下的“跟风跑”现象也不容忽视。三人成虎,一旦没有冷静的思考、缺乏理性的判断,就难免被传言裹挟。邪不胜正,假不成真,最可怕的是自乱阵脚。不要听风就是雨,把得住方向、守得住底线,我们的社会才会有足够的定力,才不会有“咕咚来了”的恐慌。同时,对那些故意制造谣言的人也要坚决打击。《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6日 01 版)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请遵守天涯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