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就是当时的通俗歌曲,曲牌这个通俗歌曲就是从词演化而来,词曲词曲,词曲和戏曲一样不分家。如南吕宫的“干荷叶”,又名“翠盘秋”,最初就是民间小曲,经过雕琢提炼后才有了韵律美感。
现在的年轻人也有写词曲,只看平仄,不求甚解曲牌。一个原因是年代甚为久远,曲牌的韵律大多早已遗失失传;另一原因与音律对比有关,过去五音,宫商角徵羽,这都知道,但能整首按谱而歌者寥寥无几。这个现代写歌词也一样,有韵不一定能唱的顺畅,根据旋律来逐字锻炼才能有经久不衰的好歌。歌始终是要唱出来的,以唱出来韵律畅美为主。如“迎仙客”是中吕宫曲牌,“黄蔷薇带过庆元贞”是越调带过曲,当然,你要我问怎么唱,我也不知道。
过去有填词填曲一说,就是词牌曲牌已经定好了,也就是说音律格式是定好的,在这个前提下填字。拿现代比方,就是作曲家曲子先谱好了,词作者呢反复听,听的差不多了,根据旋律节奏小节等等来作词,它是有前提限制的。如果全然不顾,词作者拿到乐谱看也不看听也不听,也不知道是什么旋律,自己写自己的,写完了,行了,你还是拿去刊发诗歌吧,不用当歌词了。它连词都不是,要么算长短句,要么算诗。因为诗没有旋律要求,词和曲却有。
根据以上再杜撰一下曲的起源。过去士大夫官宦词牌唱的挺好,可是百姓不是谁都会写词,北来元人马背上游牧民族更不懂了。但是音乐是个好东西,人人都想抒发一下想唱歌的情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唱就唱,唱的响亮”,有人哼哼了一首曲了,或者弹奏出一首曲子,大家一听还挺好听,适合写上词歌唱出来,给它写个歌词,这歌词借鉴了诗词的音韵平仄之美,但又不会太难,没诗词那么多限制,于是有了曲,独特的元曲。
想想元人马背上、池井边、歌肆酒馆里,都有人歌之,大家都有自己的通俗歌曲了,谁都能唱,比之诗词,更多人能参与进谱制,于是普及的很快。但是也正因此,刚好就进了孔夫子弃之的“靡靡之音”,于是元朝一旦灭亡,传统礼制统治下,曲制者减少,元曲最终只能成为元曲,丝毫不奇怪。
一人猜想随笔之言,不过兴之所至,与学术无关,无须认真,一笑便罢。
2006/06/16傍晚随手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