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天涯部落田野边上】 之二十:【行走山水之间】

这里摘录的纯属部落留言,意在红尘外山水间的渔樵耕读情趣。
2016-01-11
《东镇书院》延续《断桥村落》的《渔樵耕读》的雅俗共赏,但不追求喧哗取闹。这书院清静,有闲无杂,隔山随时传唱信天游,有曲无调,自在自得。旁有虎溪,近邻东林书院,渔樵耕读,一如儒释道俗。欢迎大家常来:文字山水游,论道天地间。
《楚辞》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记载云: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
2016-01-15
请移步欣赏《樵子闲情》系列,谨赋诗助兴:
琴棋书画见风雅,侠气剑胆诗中求。胸藏万里河山壮,目瞻千古大江流。
诗意画境气韵佳,碧塘蒲兰相偕生,波平虫唱藏天籁,蜻蜓点萍(评)扰心静。
好诗好雅兴,好画好景致。确是:青山岚烟一叶扁舟,携酒抚筝满怀闲情。
这幅柄长荷高翠鸟图,带有八大山人的韵味,这翠鸟高荷悠闲地享受一片宁静天地。
好友南山樵子赋诗”翠鸟伫立久不去,不忍冷落玉芙蓉“,其实我也不忍再作打搅。
2016-01-18
欣赏楼主钓鱼舟的诗作《这个秋天》:"那一片火焰冰冷,草色拗不过虫声。那一川水光浮动,眼波浸不透帘栊。让一夜遍生繁露,星星它无人去数。让一切随风而去,世界只留下窗户”。
苏曼殊细数“踏过樱花第几桥”,他在回想走过的路。毛润之则向前看:“踏遍青山人未老,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问好楼主,星星它无人去数,我来数吧。现代人已经少有“望星空”,时髦的或有看流星许愿的一群。
让一切随风而去,世界只留下窗户。
2016-01-20
请常来《东镇书院》作客,品茗山茶,烹调河鲜,闲聊桑麻梅菊,坐赏鸟鸣天籁,风花雪月,尽显渔樵耕读雅趣。
2016-01-24
王维于唐朝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申猴年)写了一封信,托入山的南山樵子,带给山脚下《东镇书院》的朋友。
我翻译如下:
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书院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鸡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你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
2016-01-26
欣赏过钓鱼舟兄这幅临摹刘旦宅的红楼梦系列人物的《立雪》,画中一仕女拈雪梅而嗅,她就是薛宝琴,乃薛蝌的胞妹,薛蟠,薛宝钗的堂妹。她的美艳与纯真和邢岫烟的内敛与清高、李纹、李绮的超脱与淡然截然不同,十分耀眼。但她的身份之谜,怀古诗之谜,结局之谜,以及没有进入十二钗之谜等等,都困扰着红学家和读者,让大家争论不休。
钓鱼舟兄文字介绍中提到薛宝琴这首咏柳絮诗《西江月》:“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这‘三春’从字面上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人青春即付东风,(暗喻大观园群芳的美好的时日即将过去)。而诗词中的“梅花”“香雪”字样,都同“梅”字联系着,意寓薛宝琴许配给了梅翰林的儿子,而“明月梅花一梦”也暗示宝琴将来的命运如“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独有“白雪红梅”仍在也。
《西江月》中的明月和《咏红梅花》诗中的落霞都是指薛宝琴,她不过是天降的“游仙” 是个冷眼的旁观者罢了,亲眼目睹了贾家从兴到衰这场大变革。
古时俞伯牙与钟子期,有弹琴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红楼梦将薛宝琴这位青春女性描写刻画的美丽动人、才思敏捷,让其姓雪,暗合阳春白雪之意。
如此这般再来欣赏这幅《立雪》或许更添增几分味道。
2016-01-27
明朝散文家张岱著有《陶庵梦忆》有篇文章描述《西湖七月半》总结赏月的五类人:
(1)楼船箫鼓,峨冠盛装,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2)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还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3)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4)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5)小船轻幌,净几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笔者读着读着,感觉也可借鉴来形容《天涯部落》的众生相。但笔者还是喜欢张岱文章的结尾句:“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拘人,清梦甚惬”。
2016-02-24
苏州好友一早发来短讯说:“(当地)陌上花开,可缓缓欣赏矣”,让人缅怀当年欢聚时光。话说一会儿我在上班途中,偶然抬眼,竟看到路上有家花店取名:陌上花开,车快树多一闪而过。世事感应真是奇妙离奇。
宋代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朝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这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看来是不可解,然有诗人赋诗和之,亦有痴人如不才解之,故诗为众人所知而被传颂。
心中衍生诗一首:陌上深深深几许,执手泪眼费思语;还待春风夙愿来,柳絮漫天洒花雨。
2016-02-28
《云山过雨》是历代画家喜欢的题材,据悉陆俨少,张大千等都有精品留世,钓鱼舟兄这幅精妙画作,犹在可望可见之间,既有云山缥缈雨过如洗,宛如上了彩釉的高远意境,亦有结庐在人境的清雅情趣,妙手捎来几段诗句,更增加不少阅读的深度。唯《断桥村落》望山者众,举步入境者少。
2016-02-29
“草枯鹰眼疾”一句出自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诗作描写野草已枯但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后人画鹰,即常以此句题诗表意。
钓鱼舟兄另辟艺苑佳话,别有情趣,把鹰藐千里,高瞻远瞩的《那一眼》,引出《尹桂芳《西厢记》惊艳》唱词,以及《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的典故。这鹰眼对比美人的秋波,出人意外的比喻,犹如虎嗅玫瑰的艺术效果;实把断桥村落茶座的诗文书画艺术欣赏,提升到趣味横生雅俗共赏的境界,妙哉,妙哉。
《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是一篇著名的游戏八股文,出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尤侗(1618~1704年),他长于诗文,多新警之思,杂以谐谑,每一篇出,人所传诵。这篇著名八股文最后一句是:"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缭乱也哉!”,乃借元朝王实甫(1260~1336年)写的《西厢记》的张生口吻戏言‘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而流传为美谈。
当时男一号张生在佛殿初见莺莺,惊为天人,虽然莺莺已经离开了,但张生还是痴痴呆呆地站在那里,只因为莺莺临走之前有意无意地回头看了他一眼,唉,这一看不要紧啊,把个张生就给看呆了。西厢记原文是这样描写的:“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空着我透骨髓相思病染,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休道是小生,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实际上,在明末张岱(1597年~1680年)的《快园道古》,也演绎了其中精美的一段。
话说:邱琼山过一寺,见四壁俱画西厢,
曰:空门安得有此?
僧曰:老僧从此悟禅。
问:从何处悟?
僧曰:老僧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把崔莺莺的秋波,和老僧从此悟禅:就在"临去秋波那一转"巧妙衔接起来,真亏危襟正坐的书生儒道们想得出来。
2016-03-02
拾步峰峦云烟漫,竹林青翠心舒畅。不识书院景如画,请君常来倚阑看。
2016-03-02
夫子在部落里留言,耳听涛声依旧,其实轻舟已过万重山。谨载录一首趣作助兴如下。
话说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有诗云:“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老朽闲来涂鸦几句山寨版酬和助兴如下:“挂单到东镇,沂山餐紫霞。亲临藏经楼,诗文多如毛.........愿随夫子到书院,闲与樵子数落花”。
2016-03-06
江湖迢淼,天涯缥缈。
曾结识《荷香莲韵》的幽兰清弦,还有《走笔人生》的墨邑居士,泱泱风采,风华正茂,举杯把盏,谈诗论道,让人如浴春风。遗憾的是现今部落还在,首席却隐退云水深处天籁绝响。
年前在《断桥村落》,巧遇鬼狐兄弟,茶酒正酣,却决定下山,湮没人海;虽有联系,春雷偶起,但山色已非,望湖水悠悠,不甚唏嘘。
再遇邂逅坊,自称老衲,有《蜻蜓路过》板块,即日亦决定闭关修炼,借孟浩然诗一首:“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谨祝愿早日得道正果。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