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端坐在象征帝国最高权力的宝座上,俯视着大秦那壮丽的山河。但他不会有时间去嘚瑟发微信,因为他知道要巩固自己手里的权力,要保证自己明天不会被拉出去砍头,他还需要干许多事。
为了庆祝大秦帝国的建立,嬴政先生满怀诚意地证明了自己封建迷信程度之高,他特地找来了一个算卦的人来算卦,算秦朝的国祚,灭亡在谁的手里(为了斩草除根)啊等等。没有想到,那年头算卦的水平估计普遍不高,他诚心诚意请来的那位算命的是个非常差劲的半吊子。
经过一番没有意义的瞎折腾以后,那位算命的也非常有诚意的告诉他(实际上就是瞎扯淡),那个灭亡帝国的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它的名字叫做匈奴。
关于对游牧民族战斗力的研究与报告
实话实说,这位算命先生的分析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在此时,匈奴已经成为了大秦帝国的最大的敌人。
关于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的那些恩恩怨怨真可谓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啊。早在周朝的时候,那个玩女人玩疯的周幽王作死般的发布紧急战争警报,把各路诸侯叫来嗨皮,后来杀死他的人,也正是老牌游牧民族----狄戎。
要说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是值得肯定的,抢劫的认真态度是值得赞许的,而他们干的那些缺德事,却是值得批判的。
就比如,那个抢劫战争界中的杰出人物匈奴王阿提拉,带领他的群众以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在东欧几百年如一日的乱砍乱砸。抢完了还不走,还顺便组织了政权,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阿提拉帝国,过了把皇帝瘾。什么时候缺东西了,就去找欧洲人民要,欧洲人民不给,就去打砸抢,作无本生意。结果阿提拉喜剧了,而欧洲人民就悲剧了。欧洲人民很愤怒,但后果却一点都不严重,原因很简单------打不过人家。没有办法,在感叹之余,欧洲人民以极其可贵的自律精神给这位打砸抢界中的领头人物起了个绰号,正是所谓的“上帝之鞭”。这个绰号在一千五百年后再次沿用,而这次得到绰号的正是那位更有名的成吉思汗。
游牧民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这种说法是非常客观公正的,据说他们那的小孩几岁就会骑马,要是换做我就不行,本人已经十几岁了都不敢干那事,怕它一发威把我给摔死。而且在枯燥的放牧生活中,他们经常搞一些业余娱乐活动(比如打猎),锻炼自己的射击和砍杀能力,确保在下次集体外出抢劫时,杀的人能更多,抢的东西也能更多。还拥有“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先进战术思想,确保下次你赶来报复之前早就溜得没影。让你哑巴迟黄莲,有苦说不出。
其次就是装备问题,众所皆知,塞外骏马由于水草丰富一直都是特别强壮,加上还经常锻炼(放牧),威力自然不同凡响,不仅如此,而且它们的数量特别多,足以武装起一只浩浩荡荡的铁骑大军。相比之下,中原地区马匹稀少,而且除了出去砍人之外锻炼相比于蒙古马就比较少。想像匈奴那样全军都是骑兵,可以去做梦。装备起百万大军就显得极为吃力,后来一代抗匈名将霍去病率领的骑兵也就十几万,这几乎就是大汉帝国全部的马匹,而大汉帝国的军队数量至少有.......,比起游牧民族人手一匹马,机动力就差了不是一点,而是许多。
反映在战争上,就成了大问题。
就比如一只军队跟游牧民族相遇了,怎么办?按照我们地球人的思维就是指挥官气沉丹田,大喊一声:“冲啊!”然后几十万大军哗啦啦冲了过去,打败了赶来抢劫的游牧民族,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以上情形,本人可以很负责任的给出评语,扯淡!
本人说过游牧民族的军队机动力要比中原王朝军队机动力要强,这就意味着,游牧民族可以大胆放心在中原王朝的军队周围溜圈子,找到空子就下手——---反正中原王朝的士兵追不上他们。更缺德的是,如果中原王朝军队跑过来砍人,他们还可以带着中原王朝士兵一圈一圈的溜,溜到他们没有体力为止,玩死他们。真是天可怜哉!可怜的中原士兵只能身披几十斤中的盔甲,汗流浃背的去追赶着那神情悠闲,嚼着肉干的游牧民族军队。虽然后来中原王朝发明了一些专门克制骑兵的阵法,但阵法地主力部队还是步兵,这似乎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于是中原王朝的苦大兵们还是只能身披几十斤铁甲去追赶神情悠闲的游牧民族军队。我就不冲你的阵法,你能怎么滴啊!你当老子缺根筋,没事找抽啊!
经过几代人的沉思,中原王朝终于找到了对付游牧民族的办法。
1打不过咱就别打,你不是要东西吗,那行,东西给你,只要你不闹腾就行,甚至还能在送几个美女(王昭君)给你。代表人物:宋真宗,汉武帝
这个办法看起来很熊包,实际上也真的很熊包,不过跟每年给游牧民族的压岁钱跟游牧民族的战争花销比起来实在是九牛一毛。(本人是理性动物,请个位愤青不要拍俺的板砖)。不过这种方法的实行次数并不多,那些主张议和的人不一定全是卖国贼,但人民群众在这一点上表现了自己对此一视同仁的态度,就比如清朝鸦片战争时主张议和的琦善,他本人是皇族,有房有车有老婆,卖个甚国啊?对大清帝国忠心耿耿,就因为主张和英国和谈,推行洋务运动,被那帮动不动就拿“孔子,孟子”压人的官员喷了口水,下场也惨。到现在还是被批斗的对象。
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集结部队,抄起家伙,跟游牧民族同志斗争到底。
这一种方法相比起第一种方法要拽得很多,但是这种方法实在不是什么好方法,要知道,战争祸国殃民,我们在举个例子,就比如那个牛逼哄哄的汉武帝,估计王昭君是他初恋,为了报仇,每年都跟匈奴干仗。结果呢,汉朝国力下降,人口减半,他老祖宗攒下的那点家底全被耗光,给大汉帝国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是打还是和,在嬴政的眼里,这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
打!我堂堂大秦,横扫六国,所向无敌,国泰民安,为何不打!
更何况,留着他们始终是个祸害,如果不把对帝国的威胁打压在萌芽之中,这只西北的小狗势必会成长为一头危害四方的狼,到时候再想收拾他,那可就难上加难。
远征
嬴政听信了道士的话,积极地准备这场决定大秦安危(他本人这么认为)磨刀霍霍只等那利刃出鞘的一天。
打,派谁去打。匈奴的势力并不是那么好对付,如果不是名将压阵,即便是横扫天下的秦军也没有十足的胜算如果到时候打输了,那大秦所有的名望将毁之一举。
王翦?得了吧,他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上次出征楚国实属无奈,在大漠的日子并不好过,风吹雨打加阳光曝晒,万一这老头还没上战场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怎么办?
突然他想起了那道率军攻入齐都的年轻英俊的身影。
蒙恬,我已经老了,为了帝国的安危,你去吧,不要辜负我那道身上的信任。去吧,扬我大秦天威!
始皇二十三年,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匈奴,此战完全体现了大秦军队的强悍。在大多数都是步兵的情况下,蒙恬将拥有最强骑兵部队的匈奴给揍得不轻,不仅攻陷河南一带,这场战役给了匈奴很大的心理阴影,据说匈奴人再也不敢外出抢劫,可见战役之惨烈。
致此,大秦的西北边境又一次的恢复了平静。
修建长城
捷报传来,嬴政非常高兴,但高兴之余,他知道现在对游牧民族的胜利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支开国的虎狼之师会逐渐被那些一辈子都没有上过战场的少爷兵所取代,而曾经被打趴下的匈奴必然会再一次地站立起来,继续危害帝国。
怎么办?搞妥协?那不可能我大秦作为强大的中原王朝,不可能去捧人家的臭脚。
怎么办?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
突然他想到了。
修建一道不可摧毁的万里长城,将那强悍的匈奴铁骑拒之门外,使大秦帝国永不受侵袭。
说干就干,嬴政集结了大秦帝国内几乎所有的壮丁去修建这道捍卫帝国,同时也是捍卫自己的防线,他们素不相识,来自五湖四海,虽然他们的年龄身份不同,但此时他们的心中只有同一个念头;为了自己的祖国,修建好这道防线!
此刻,嬴政得意的坐在大殿上,望着几十万壮丁为了他手中的权力而不断丧命,但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已经犯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错误,给那燎原的起义之火铺上了一大堆干稻草。
这个错误就是急于求成。
这个错误就跟你为了使自己身体强壮,一天去操场上跑个二十圈,做一千个俯卧撑一样,你要真这么搞,累得猝死我都不同情你。不过一个王朝急于求成的后果就比这个要严重的多,这种事一旦发生轻则人口减半,重则兵祸连天,一个王朝的统治被推翻,而秦朝由于急于求成过度,最后的结局就是后者。
修长城是需要许多材料的,这钱从谁身上出?
不用问,老百姓呗!
可问题是家里的男人全都去那边砌墙了,家里没人,但秦朝政府可不管这些,去砌墙是你的义务,交税还是你的义务,两者你都要履行。于是,那些妇女们丢掉了手里的织布机去田野里耕地,时不时地还要出去卖力气。不仅如此,秦朝的赋税还很严苛,严苛到你想象不到的地步,今天交个人所得税惨无人道点也就百分之二三十,而秦朝农民却要将自己收成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注意这个词)交给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让人不造反实在是相当的难!
不仅如此,大多数壮丁都是“壮士一去不复还”,当年砌墙,既没有起重器,更没有挖掘机,一切只能靠铲子之类的简单工具,当时的医疗条件也不咋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平衡力不好,会要命的。一不小心从长城上摔下,轻则全身瘫痪,重则去见阎王。在这一点,嬴政先生表现了自己超高的资源利用意识,为了给这些人留个纪念,就直接把他们当成建筑材料埋进去吧。把长城搞成了一个集体公墓,节省了那些本来要用做当墓地的土地,这应该也算是土地再利用,不用白不用。
所以当我们走上那雄伟壮观的长城时,不能也不应该忘记:有一群人曾经为了这个伟大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甚至还有生命。虽然他们在历史上默默无名,个别有名也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比如范喜亮),不过他们才是长城当之无愧的建设者。
那天,当我气喘吁吁的爬上长城时,一股豪迈之风顿时涌进了我的胸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一天,我梦见金戈铁马。
长城就此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真的有用吗?
嬴政先生费尽人力物力,修建了万里长城来抵御匈奴的进攻,但在这里我突然想问一个问题;
“修建长城真的对巩固统治有效果吗?”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无厘头,在大都数人(包括嬴政),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没作用,那还修它干嘛?没事找抽啊!
不过,很遗憾,在一千年后,还有另一个人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答案是否定的。这个人比嬴政名气还大,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李世民的坚持下,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修长城的朝代,而且他对待游牧民族的政策非常开放,甚至将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吐蕃,并且他将俘虏来的那些突厥人全胳膊全腿的安置在长城边上,还经常和塞外士兵良好地举行射箭活动。当然那些不听话乱枪劫的,那就对不起了。李世民同志会用自己强大的军力让你知道“作死”俩字怎么写。可谓是萝卜加大棒,整得游牧民族同志相当服气,给他起了个绰号“天可汗”。
但是在嬴政先生的眼中,只要你是游牧民族,鬼管你是听话的不听话的,通通一勺烩,正是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也。这下游牧民族同志不干了,都是出来混的,何必呢?今天看你强大,结果秦朝一衰落,就闹起来,而终唐一代,都没有受到大规模的游牧民族袭击。
暴力带来的征服,是永远不会稳定的。只有恩威并施,才是解决问题真正的办法-------本人语。
嬴政他并不知道,本来用来稳固江山的长城,已经成为了大秦帝国的催命符。
他更不知道;唯一可以稳固自己统治的,不是火枪大炮,也不是长城,而是人心。
于是,嬴政注重暴力,不注重民心,于是秦朝国祚十五年。
于是,李世民注重民心,不注重暴力,于是唐朝国祚约是秦朝的二十倍。
这就是无可取代的道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