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无奈的人生:解读虞世基的奸臣之路.3】
文/一切随缘
●●民变不断●●
从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开始,全国各地因不满隋炀帝暴政而起来造反的民众就开始出现,到了杨玄感起兵前后,全国的民变大面积升级,而在“雁门之围”发生之后,全国各地起来造反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仅仅《资治通鉴》一书中记载,有名有姓聚众起兵者就达到了几十人。
这些带头起来造反的人可以说是形形色色什么都有。有的说自己是弥勒佛降世,有的说自己是这个神的代言人,有的说自己是受那个神委托,总之,这些人后台都“很硬”。
起来造反后,有的乱党被朝廷军镇压,有的乱党则是自取其咎而灭亡——打赢几次战后带头大哥便急着称帝或封自己高官,结果内部分裂,继而彼此像狗般相互撕咬,最终两败俱伤。
而有的叛反者更是可恶,这人在甲地起兵,可当他打到乙地时并不是招纳更多的人马,而是杀人。
比如城父(今安徽亳州)人朱粲就是这样,朱粲原来是参加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的一名小头领,当看到局势动荡时便带着手下一班兄弟逃回家乡,然后再拉起一班人马起来造反。
在起兵之时,朱粲自称是迦楼罗王转世,迦楼罗王既是佛教中的金翅大鹏鸟。
起兵后朱粲在安徽一带取得了很大胜利,并且手下的人马也很快达到十万余人。可是当朱粲转战荆沔(湖北中部)以及秦岭以南等地区时,却遇上了什么所谓弥勒佛转世,天神代言人,于是这些人也就打了起来。
打赢对方后,生性凶残的朱粲竟然下令,凡是队伍走到哪,就杀到哪,结果被他走过的地方,可以说是十室九空。
另外,还有一类将领镇压的手段非常凶残也是一个导致更多民变的原因。
比如樊子盖,被派出去镇压乱党后竟然来个一刀切,当听说某乡郡有乱党时,樊子盖带领军队到那后,不管是谁是乱党,谁是良民,统统杀了再说。更可恶的是,就算是有真民变乖乖投降者,在其投降后,樊子盖照样不误。
大家读了这段文字后,不妨在脑海中设身处地一下,当时百姓的处境是何其艰难。
显而易见,朝廷的这些粗暴行为只会让国家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
当看到国家局势越来越难以控制时,感觉在洛阳呆不下去的隋炀帝也就有了移居到江南江都(今扬州)的想法。
隋炀帝认为,江南与中原之间隔有一道长江,如果移居江都,就算中原丢了,那至少他还能呆在江南,继续做一个如同原先南陈皇帝般的君主。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十四日,隋炀帝不顾群臣反感,带领大班人马巡幸江南。注意,这回所谓的巡幸,实际是搬到江南居住。
当隋炀帝抵达巩县时便接到一个不利消息,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人孙华在当地聚众起兵。
跟随在旁的虞世基由于担心孙华接下来会占据洛口仓,于是给隋炀帝一个建议:“不如派兵加固对洛口仓的驻守,以防万一。”
然而当时听了虞世基的这个建议,隋炀帝竟然说道:“卿是书生,定犹恇怯。”意思是说,你是一个书生才会这样害怕。
但说归说,随后隋炀帝还是依照虞世基的建议命人留在洛口仓加强防范。
来到江都(扬州)后,虞世基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代隋炀帝隐瞒一些非常现实,但他内心却不愿接受的消息,比如各地叛反不断的奏折,关于这类奏折,虞世基是能不上报就尽可能不上报。上报了又能如何?镇压,那时的隋炀帝已没这个实力,结果只会害了一些同僚变成隋炀帝的出气筒。
反过来说,就算是留在中原镇压叛乱的将领取得成绩,隋炀帝同样也感到担忧,比如太仆卿(畜牧部部长)杨义臣就是个例子。
在当时,镇压乱党的将领当中,杨义臣的成绩最好。自从朝廷派遣他在黄河以北镇压乱党以来,杨义臣是取得了一连串胜利,而虞世基每次也总会把这喜讯报告给隋炀帝,但很快,隋炀帝却担忧起一个新的问题。
原来在杨义臣镇压的过程中,也会招纳乱党,到了最后,杨义臣手头竟然拥有了十几万兵众。
这天,在虞世基向隋炀帝汇报杨义臣又成功镇压一伙乱党时,隋炀帝忽然感慨道:“唉,没想到现在的动乱的情况比我想像的还要严重,可杨义臣现在招纳的乱党是不是太多了。”
“乱党虽多,但每支作乱组织的人数并不多,再加上有杨义臣镇压,所以那些人根本构不成大害。臣所担心的倒是杨义臣,如果此人手持重兵,然后长久呆在京师(大兴城),这个问题恐怕陛下得多考虑一下。”虞世基说。
公正地说,虞世基这话说得很混蛋,但也非常现实,万一杨义臣真的叛反,那朝廷岂不更加麻烦。历史已经证明,李渊就是个很好的实例。
为了防止杨义臣忽然拥兵造反的事发生,于是隋炀帝便让虞世基下诏召杨义臣到江都来,至于杨义臣招纳到的人马则被分散到各个营区。结果,杨义臣这一撤,中原一带叛反的声势再度上升。
很快,隋炀帝又接到了一个坏消息,被乱党李密围困的洛阳城危在旦夕。
在洛阳被围困之时,越王杨侗(隋炀帝的孙子)便让太常丞(中央祭祀部秘书长)元善达想办法出城。
经过一番艰难的辗转,元善达也总算成功突围,并来到江都。
当看到元善达呜咽流涕跪在跟前报告此事时,隋炀帝是阴沉着脸一言不发。
这时,虞世基说道:“越王年纪尚小(14岁),会不会你把这事夸大了,如果真有这么严重,你元善达还能顺利到达江都?”
听了这话,瞬间愤怒无比的隋炀帝大声吼道:“善达小人,敢廷辱我!”意思是,善达小人,你竟然胆敢在朝堂上这样污辱于我!
接下来隋炀帝又会怎样处理元善达?没直接处治他,而是让他独自穿越民变区域,前往东阳郡(今浙江金华)催运粮草。结果,元善达被途中叛军活活砍死。
从这以后,任何人再也不敢向隋炀帝报告一件关于民变的消息。
隋炀帝此举,说白了就是驼鸟头埋沙兼掩耳盗铃的心态。由于悲讯听得太多,那时的他心情非常复杂,既麻木又敏感,同时又非常狂燥、迷惘、无助......
大业十四年(618年,戊寅年)三月,骁果军将领司马德戡等人由于受不了隋炀帝的跋扈而想举兵造反。
结果这事被御史大夫裴蕴得知,于是裴蕴便找虞世基商榷,希望他能冒用隋炀帝名义下诏调遣兵力来镇压司马德戡。
但对于裴蕴的这个冒险要求,虞世基却断然拒绝。
●●虞世基为什么要断然拒绝呢?关于这个问题,周二晚20:30分,我们一起再来解读。●●
而恰恰是虞世基的拒绝,结果在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人逼死后,虞世基和裴蕴等人惨遭杀害。
从此以后,虞世基也就变成了一个奸臣符号。
虞世基之所以会成为后人印象中的奸臣,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巧伺上意,事事唯隋炀帝是从,结果把国家搞得一团糟;第二,纵容家人买官鬻爵。
那么,虞世基真的是这样一个人吗?关于这两个主要问题,回头我们一起解读。
周二晚20:30分,我们将在《凭栏观史》中解读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隋炀帝除了喜欢虞世基有才外,还喜欢他什么?
●第二,“雁门之围”发生后,隋炀帝为什么不履行之前的诺言,给参战守城的士兵奖赏,而要把负责推给虞世基?
●第三,虞世基为什么不当一个谏臣?
●第四,虞世基为什么在最后关头不配合裴蕴,假如擅自冒用隋炀帝不就不用死于非命?
●第五,虞世基本意真想纵容家人买官鬻爵吗?
(另外,假如到时时间允许的话,我们可能还会讨论隋唐时期的另一奸臣封伦。)
【最无奈的人生:解读虞世基的奸臣之路.3】
《细数历史奸臣》: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3944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