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缅印战场印象:仁安羌之役英美赞佩(之二国军在翻越野人山的过程中,山路崎岖难行,除了要面对日军袭击、土着的侵扰,一路上蚂蝗、蚊虫等疾病侵入人体再加上粮食匮乏,沿途尸骨遍野,死伤近3万5千多人,最后抵达印度的只剩3千多人。
然而,英军当时为了保留实力,对於中国远征军的计画迟迟不愿正面合作,甚至拒绝我军入缅,导致错失时机,2月8日缅甸首都仰光沦陷。3月8日,蒋中正委员长任命美国中将史迪威(Joseph Stilwell)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协助指挥,对日抗战。
当时布防同古的国军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为首当其冲,新22师(师长廖耀湘)沿途候车待运。3月28日始赶到前线,第200师已苦战多日,仍不敌日军猛烈攻势,日军占领同古,第200师趁隙突围北退。
阵地共存亡
4月1日,日军第32师团突破英军阵地普罗美,英军连续 放弃若干据点后,於14日退守仁安羌,保护当地油田。日军绕至英军后方攻击,於16日占领仁安羌,英军两个旅和一个战车营被包围在仁安羌以北地区,几乎陷 於绝境,援军亦受到日军阻截。罗卓英乃抽调防守曼德勒的新第38师(师长孙立人)兼程驰援,与包围仁安羌之日军激战两天两夜,击溃日军第32师团主力,救 出英军约7千人,此役造成轰动。
另一方面,日军分两路进攻腊戌,国军第六十六军分途阻 击,而日军炮火猛烈,且有大量空军助战,遂於29日占领腊戌。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於缅北退却中遇敌激战,被机枪击中,不幸英勇殉国。新22军与敌激战后 终於完成掩护任务,抢渡伊洛瓦底江进入缅北。据后来参战老兵的访问纪录,皆提及当时远征军赴缅援英抗日的过程十分的残酷悲壮,是现在的人想都无法想像的。
国军与日军的实力悬殊,但是每位远征军都抱有以身殉国、与阵地共存亡的精神,第一次远征军10万人仅存4万多人撤退到印度,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给予中国军高度的赞扬,并给孙立人将军以及戴安澜将军追赠勋章。
此次作战,虽然终告失败,但是中国军英勇抗敌并掩护英军撤退等事迹,提升国际地位,更是彰显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
翻越野人山
由於腊戌失守,原定归国的路途受阻,新38与新22师先后度将转入缅北。由孙立人将军领军的新38军进入缅北后,便与罗卓英司令官和史迪威将军循英军撤退的路线入印度。而新22师则再杜聿明将军依循蒋委员长的命令下,带领部队进入野人山前往印度。
在翻越野人山的过程中,山路崎岖难行,除了要面对日军袭击、土着的侵扰,一路上蚂蝗、蚊虫等疾病侵入人体再加上粮食匮乏,沿途尸骨遍野,死伤近3万5千多人,最后抵达印度的只剩3千多人。
据新22军第64团师临先少校口述,当抵达印度中部兰伽营地,虽然每个官兵都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但每位士气昂扬并肩扛迫击炮和重机枪,使得英美军皆十分的惊奇,对於中国军队翻越野人山的坚韧战斗之精神为之钦佩,翘起拇指连声「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