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是菩提达摩和和弟子慧可的对话。
慧可的心情不太好,对师父说:“我心未宁,请师父为我安心。”达摩道:“把你的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沉吟良久,说:“找不到心在哪里!”达摩告诉他:“我这不是已经为你安心了吗?”
禅宗人物志《祖堂集》、《五灯会元》都记录了这个故事。就我的阅读视野,不知达摩之前,还有谁使用过同样的法子,故此认为这种“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安心术乃是达摩首创。
第二个故事就轮到了慧可。
他继承达摩衣钵成为禅宗二祖,收徒布道时,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个年踰四十居士身患风疾,认为是自己罪孽所致,来找慧可:“弟子身缠风疾,请和尚忏罪。”慧可立马想起了师父的安心术,便依样画葫芦地对居士说:“把你的罪拿来,我给你忏。”居士的反应和他当年一模一样,想了很久,喃喃地说:“觅罪不可得。”慧可显然松了口气:“我这不是已经为你忏罪了吗?”
这样的事即便是真的,也不值得往书上写,如此生吞活剥师父的教学方法,完全是小和尚的做派,哪有二祖的样子!
慧可显然是一个刻苦认真但智商不太高的人。他向达摩求法时,在大雪中站了一夜,达摩不为所动,他于是砍下自己的左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哪见过这架势,只好答应了。然而,这招除了表示慧可有天大的决心,实在看不出什么好悟性。
达摩把衣钵传给他,也有些说不清。其时,达摩组织毕业会考,要弟子谈学习体会,前面的几个人都谈得不错;一弟子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另一女弟子说:“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佛国,一见更不再见。”达摩的评分都不太高,轮到慧可了,他什么也没说,对达摩行了一个礼,就站着不动了。达摩却给了他最高分:“汝得吾髓。” 于是将衣钵传给了他。达摩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但慧可的一言不发,也许是高深,也许是没弄明白该说什么——至少从以后答弟子问的水平看,他不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
禅宗内部以后还有多少人用此术与人安心,无法统计。近读《传习录》,发现一件趣事,有个叫萧惠的人问王阳明:“自己的私心难以克服,怎么办呢?”王先生说:“把你的私心拿来,我替你克服。”
王阳明是“真三不朽”的全能大儒,但其学问折中朱陆、会通佛老,方法论得力于禅宗尤多,如“心之本体即是天理”,颇似“心净则佛土净”;“知行合一”也显然借鉴了“定慧一体”;至于达摩的这例安心术,也是随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