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予者商也 4楼 2013-12-07 21:53:25
“选择者面对一个基本的备选项集合。这些备选项各自不同,可以用小写字母x、y、z……来表示。……选择是这样做出的:在知道集合S之前,选择者逐个考虑备选项的两两组合,例如x和y,对于每个组合他都做出以下三个选项中的一个而且是唯一一个:x优于y,x无差异于y,y优于x.……偏好和无差异关系是备选项之间的关系。
公理1,对于所有的x和y,或者xRy,或者yRx.”
阿罗的个人排序基本上就是如此。看起来很简洁。仔细分析下来会有几个疑问:
1.到底什么是个人偏好?用序数关系刻画商品组合带给消费者的满足感。因为是主体性的,所以难以用基数效用加以刻画;因为是非主体间性的,所以人际间的效用比较也是难以操作的。这就像马克思的劳动价值一样难以测量。
2,但是阿罗却明确说“偏好和无差异关系是备选项之间的关系”。什么是“备选项”?“在消费者选择理论中,备选项是一个商品束(commodity bundle);在厂商理论中,备选项则是关于所有投入和产出的一个完备决策;在福利经济学里,备选项是对于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方案。总体而言,一个备选项便是一个向量。在选举的事例中,备选项则是候选人(人们往往不是选人而是选择他们所代表偏好的政策倾向)。这些备选项各自不同,用x,y,z……来表示。在任何给定情形下,选择者都有一个所有可能的备选项子集,他必须从这个集合中选出一个备选项。集合S是机会曲线(opportunity curve)的一般化;在完全竞争的选择理论中,S就是预算平面。”
根据这两点,得出一个疑问:个人偏好到底是主体性的还是“备选项之间的关系”?
【疑问性质的思考,将尽量少的占用正文,采用跟帖的形式加以补充讨论。以此保持复述的连续性。】
-----------------------------
简单贴个图反驳下1:

备选项本身是一个向量,它代表由这些向量决定的一个社会状态。这是前提。
向量本身的分量可以为0或空缺,但向量对于一个理性人来说必定有值。
就这一点楼主的前两个矛盾就不存在了。
感觉楼主对阿罗的理论还缺乏整体的理解,反驳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的断章取义层次。